Monday Blue Buster 每週一MBA生涯公益解惑日:
申請疑問 求定位學校 Biotech/Healthcare
希望論壇各位前輩指點
GMAT 710 (Q 51,V35)(不想再刷分了,可能也刷不高了。。),本科在國內念的學的是藥學GPA3.7,美國碩士專業是生物 GPA 3.8,工作4年,換過一次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非盈利醫院的研究機構,第二份是在制藥公司 Big Pharma,主要工作都是做研究,雖然我只有碩士學歷但是我科研背景比較強吧,當然這些跟金融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雖然是biotech 這是我申請中的一個很大的漏洞,至少在簡歷中我沒有體現出來我有涉及任何非科研以外的領域。
我有幫忙朋友的投資公司看過初創團隊,這也是我想申請商學院的主要原因,因為我還是很熱愛biotech 商學院如果可能的話畢業後我也想從事VC或是初創相關的工作。
要補充的是如果申請我應該是domestic pool。另外可能我可以拿到一封大牛(超級大牛)的推薦信 現在還不是100%確認(不知道推薦信佔的比重有多少)。
我知道我的方向對於MBA來說是小眾專業,還是想要申請排名靠前的學校,不知道M7有沒有戲?那保底的學校應該選甚麼?
還有就是小眾專業,那麼我是該從class profile裡面找那些biotech%比重大的學校申請呢,還是反而該挑那些biotech錄取少的人,可能那些學校需要balance variety?
求各位指點方向。真是謝謝!!現在只是在選校定位這一步就已經迷失,接下來還要network。。。很恐慌。。。。
-
答:
此問題堪稱經典,樓主條件剛好卡到各種申請關節點,可以分析一次就回答幾乎所有申請朋友的問題,所以這周就來回這篇~
要從幾個面向來分析:
- 迷思破除:申請策略與意向加重(Perception Accentuation)
- 身份、北美就業經驗、語言能力等與排名條件的關係
- 真實生涯的Career Goals,要從生涯三驅力:興趣、性格、專業能力來投射
- GMAT分數與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 大學本科與研究所的學校檔次
- 產業職能與年資
- 選校策略
- 推薦信人選與申請策略關係
首先全文關鍵中的關鍵是這句話:「要補充的是如果申請我應該是domestic pool。」
如果沒有會錯意的話,這代表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那麼申請就簡單了~怎麼說呢?
若就一般「沒有美國身份或工作簽證」的狀況而言,照理說美國碩士畢業時可以申請美國工作簽證,如果有在北美就業的經驗,即便是實習也好,MBA錄取機率將會大增,
原因是因為排名條件的關係,在美國權威排名U.S. NEWS的排名條件中,光「就業起薪」(14%)、「畢業三個月內就業成功率」(21%)與「僱主滿意度」(15%)等三個條件,就佔了的申請人可控條件(73.75%)的超過三分之二。
(按:學校互評25%與錄取率1.25%與申請人無關; GMAT佔16.25%, GPA 7.5%。)
又由於上一個學位已經在美國念過碩士了,免托福當滿分,學校會假設你的英文聽說讀寫沒問題,這也會提高就業成功率,因而幫學校提高排名,進而提升錄取機率。
然而,樓主的條件是相反的—Domestic pool。也就是說,樓主是美國人或有綠卡。
那麼申請條件將完全顛倒,對老美而言,會變成樓主在「外國」出生長大,並念了一個中國大學本科,然後回到「本國」念碩士,
之後就業部分,雖說樓主沒有特別提到是在北美就業還是在大陸就業(還請樓主補充一下更有利分析),
不過都有好處:因為如果是在大陸就業,那麼對老美而言等於是「本國人在海外就業」,會有高度國際化經驗與視野,會在MBA的體驗式課程的大量團隊互動、大量案例分析中,作出貢獻;
而若是在北美就業,那就更棒了,幾乎可以篤定MBA畢業後必然可以在美國就業,這將影響到先前所提到的排名條件:起薪(14%)與就業成功率(21%),
兩個加起來就已經超過GMAT分數16.25%比重的兩倍。
簡而言之,審委要如何判定申請人畢業能不能在美國就業呢?很簡單,先從有在美國就業經驗的申請人開始錄取。
再來要看真實生涯目標、申請迷思,與申請策略之間的關係
其實生科醫藥並不是小眾專業。
由於美國嬰兒潮人口已經退休將近五年,佔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分之一—七千五百萬人,而這些是最富有又不成比例的超級大宗人口,其消費力可能佔接近美國GDP一半,
而他們即將老化,而需要大量而長期的醫療照護,
也因此歐巴馬很關心地推出ObamaCare,然而現在川普(特朗普)因為杯葛前朝的關係搞得天下大亂...
但畢竟生病就是要看醫生,時勢造英雄,危機就是轉機,越到危急時刻越需要有領導者來解決問題。
而生科醫藥專業的MBA畢業生平均起薪有十一萬美元,對平均十萬美元起薪的商學院也是一大誘因。
可喜可賀的是樓主對生科醫藥有熱情,簡單說有這個就夠了!不論是真實生涯管理或申請。
順帶一提,申請要以真實生涯為依歸,從經營熱情而跑在學校前面,讓學校用獎學金來追你。
不過樓主在申請時有迷思,一方面是要小心「將錯就錯」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