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MBA生涯解惑專欄:新年新希望之要校名或生涯?
「Monday Blue Buster 藍色週一症候群」MBA生涯公益解惑:新年新希望之要校名還是生
涯?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曾說:「如果你以為有錢能買到快樂,那表示你不夠有錢。
不知道即使再有錢,也買不到快樂。」
多年前,筆者在某咖啡廳指導個案撰寫申請文件時,個案突然遇到一位朋友剛錄取M2
MBA (哈佛、史丹佛其中一間),正在做入學前準備,當天晚上要飛往學校就讀。
正當個案詢問申請建議時,個案的這位朋友忽然提出一個他自己的問題:已經錄取了世
界頂級名校,Career Goal Essay已經沒用了!
可是不確定畢業後,是不是要走當初寫的生涯方向?
當時筆者因為作為生涯顧問的職業病關係,不小心噗嗤一笑,不假思索地回他:「當然不是啊!」
「因為如果是的話,你就不會猶豫啦~」
若搞不清生涯方向,即便上了M2,動輒數百萬元的留學費用不僅浪費,甚至將成為包袱~
另一方面,唯有真實生涯管理,才能將申請文件強大十倍以上,也才能拿下常春藤名校獎學金,
並且真實實現快樂致富生涯。
根據筆者作為MBA生涯顧問近20年來,除了在不抱富二代大腿、不靠補習班,即成功協助個案群錄取哈佛MBA、耶魯MBA獎學金等大量Top 20 MBA獎學金的諮商經驗;
以及畢業後進入Google、Amazon、管顧、PE/VC等眾多美國與世界各國頂尖企業;
尤其實現快樂致富生涯後,發現:人的追尋並不是錢財或地位名聲,而是快樂。
心理學界也有大量的文獻,支持這項論點。
美國心理研究指出:年薪超過七萬美元(若折算美國物價三倍與抽稅四成後,約等於台
灣消費水平的月薪七萬元台幣),錢就不再是motivator。
因為基本生活需求已能滿足,若想賺取更多錢財或社經地位,將需要以犧牲生活品質作為代價。
除非你能找到自身在求生過程中,超越環境挑戰所養成的「獨特興趣技能組合」,將這些「生涯驅力」投射出一個非你不可的「不用工作的工作」,就自然因為「物以稀而貴」而快樂致富。
例如:
由無趣成長環境而「物極必反」擁抱多元、又因資優班養成資訊焦慮,而投射出的「FMCG CMO」;
或因成長過程中的零用錢受限而精打細算、又因父母是公務員,生活過於穩定、而愛靠「賭一把」來翻轉人生的「金融業的Wealth Manager」;
或因為父母成就高、而「青出於藍」往國際發展,並因家中常扮演協調者角色所磨鍊出的談判能力,而投射出的「供應鏈韌性亞太供應鏈總監」;
或因家人經商困難需要融資,又在體罰教育下長大,而養成對風險有天生敏銳度的「企業金融風險管理顧問」...等;
再根據這個理想工作所需的技能,與當前已具備技能進行「Gap Analysis」,就會出現Why MBA、Why This School、Why Now等具體解答。
這些解答將細到埃米級,例如:"...take the courses including Entrepreneuri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and exercise in the Digital Marketing & Analytics Field Study to develop consumer-oriented
brand strategy…, and learn from Professor X about“Learning from Startup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and Exploratory Knowledge Creation."
如此,即便是前百大MBA,也能超越M2,而成為你的專業領域中的愛因斯坦,破解業界無人能解的難題,成就使命領域的登峰造極之作,實現快樂致富的個人化生涯管理。
這時,M2神話就破除了。
而也唯有明確地了解個性養成的具體興趣技能與生涯驅力,及其所投射出的生涯目標與欠
缺技能,再從各校所開設的課程與師資來一一比對,而能確實地找出有提供所需技能的學
校,
再入學進修,才能真實地成長所需技能,而能有朝一日利用此適切學校所培養出的興趣專
業,來登峰造極,也才能快樂致富。
否則,空有校名、卻沒有使命目標與所需技能,則反而會成為包袱,甚至笑柄。
祝大家新年快樂~
Sincerely,
Davi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