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醫服X達仁 十年回顧專題(2)

作者: darkelf (darkelf)   2012-06-20 16:37:38
「十年達仁」系列專題之二
一起走過:醫服十年軌跡
從醫服團第一次來到達仁至今,不知不覺已經過十年歲月;扣除2003年因
SARS取消出隊外,我們總共在達仁停留了九個夏天。十年時間裡,無論是各
個部落或醫服團內部,都發生了許多明顯或細微的轉變。以下,我們將一一
回顧這些年來,醫服團在達仁留下的足跡:
團隊組成多元化,引入各界資源
醫服團暑期服務隊主要分成國小、家訪、醫療(完全由醫學系高年級學生組
成)三組,外加隨隊醫師、藥劑師,以及負責後勤支援的生活組。早期整個
隊伍約30至40人,當連續數年來到達仁、思考著如何豐富工作內容以長期紮
根在地的同時,醫服團也因社團茁壯而招收到更多新血加入。2005年起,漸
漸有非醫學系與非台大學生加入社團,2006年開始則將招生範圍擴大至全
校,使得醫服團成員組成一年比一年還要多元。時至今日,團員來自醫學
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社科學院、理學院、生農學院等眾多不同領域;此
外,先後有政大、師大、台藝大、輔大、文化、東吳、北醫、國北師等校學
生加入。整體而言,社團變得全方位而有活力,團員們有相近的夢想或理
念,就各自專業背景分工合作,每年出隊人數更成長至60人以上,出隊時間
也在2009年起延長為八天。
出隊規模擴充,伴隨的是預算需求增加,除了向團員收取基本費用以外,我
們仰賴更多贊助單位襄助經費或物資。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春天
某日,台北錫口扶輪社社員彭嘉明先生在經過台大醫院時,無意間看見醫服
團的海報,覺得十分有意義,於是依照海報所留資訊連絡上當時的團長林易
賢,深入瞭解後大受感動,開啟至今長達六年的緣份:這位團員口中的
「Ben叔叔」,偕錫口社社友一起奔走聯絡台北、桃園、台東乃至於遠在日
本的扶輪社友社,不僅提供醫服團部分出隊經費,也固定贊助台坂國小體操
隊;八八風災達仁聯外道路中斷時,則與醫服團一同支援醫藥耗材給達仁鄉
衛生所。一路走來,醫服團很幸運地得到這些來自公部門或民間團體的支
持,才能讓醫療服務的工作走得這麼久、這麼遠,並且在這些基礎上,不斷
思考著:如何繼續前進,才不會愧對這些資源與期待?
國小組:從帶活動到陪伴成長
歷屆團員們的思考反映在各組工作內容的演變上。以國小組來說,舉辦國小
育樂營或生活營,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傳達有趣且實用的衛生保健常識給小朋
友,並期望在暑假中為孩子們帶來一點歡樂及情感的交流。這些年來,國小
組員們不斷在教案或活動設計上精益求精,內容也從早期偏重保健層面(如
急救教學、CPR訓練、認識腸病毒、疾病預防),到今天各類豐富內容並
重:有一直很受歡迎的科學小實驗、體育性質的運動會、兩性關係、環保小
尖兵、認識台灣或世界文化等等;另外,近年國小組有來自外文系或英語系
等系所的組員,因此能夠配合學校教學需求,進一步嘗試英語活動或是閱讀
課程,融入更多知識內容於遊戲中,間接做到激發小朋友學習興趣的目標。
整體來說,我們希望不僅是帶來衛教宣導,更可以激發大家的想像力與創造
力;同時,透過哥哥姐姐們的身教言教,無形中讓孩子們得以陶冶品格、增
進視野。
十年下來,一方面,國小營隊固然越來越精緻;另一方面,我們開始思考:
「那麼,在營隊以外、在小朋友從國小畢業以後呢?無論是陪伴或是教導,
我們還有沒有可能做到什麼?」
隨著國小營隊每年舉辦,社團資深團員與台坂或拉里巴的孩子們漸漸熟識,
建立了深厚情誼與信任關係。特別是部分熱心團員,由於深深喜愛達仁的陽
光、孩子們的笑靨,願意在出隊時間以外自發性地回到部落,利用假日時間
陪伴認識的小朋友。這些熱心團員,有的是利用暑假空檔,在部落多做停
留;有些甚至學期中每個月找時間回來,沒有缺席小米收穫祭、五年祭、鄉
運會、跨年活動乃至於小朋友的國小畢業典禮等活動。長時間互動,加上現
今網路通訊的發達,使得這些團員和孩子間沒有太多距離,一起走過國小、
國中乃至於高中職階段的青春期歲月,在青少年面臨學習、人際關係或生涯
規劃煩惱時,試著傾聽,理解,以及提供想法上可能的協助。
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們慢慢發現:國小階段是孩子們最快樂也最活潑的年
紀,只是,升上國中離家讀書(達仁沒有國中,台坂國小畢業生多半就讀大
武或賓茂兩所學校,國中起開始住校)後,卻可能會出現求學與生活上的不
適應;偏偏,國中是教育分流的關鍵階段,青少年在這個時期的想法與選
擇,往往影響往後人生甚鉅。放眼將來,怎麼在個別團員的關心與努力之
外,用整個社團的力量,將目光從國小延續到國中、高中職階段的孩子身
上,真正做到「長期的陪伴」,是醫服團接下來最重要的挑戰。
真情小故事1
擁抱孩子笑容的小兒科醫師─林家勳
白天時,他是醫院裡的醫師,守護著孩子們的健康;休假時,他在台東南端
的村落陪著原住民的小朋友,他是團員口中的「台坂人」,是小朋友和青少
年的鄰家大哥哥。他,是小兒科醫師林家勳。
其實,在來到台坂前,這位「家勳葛格」有參加過向日葵社,利用週末時間
陪伴台北縣市的中小學學生,當時家勳便計畫加入醫服團,用寒暑假期較長
的時間且去到更遠的地方服務。在好朋友洪毓謙(2007年醫服團團長)加入
後,跟著他一起開始了這段故事。
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與心力在達仁的孩子身上呢?他提到了幾個部份:
首先是第一次來台坂國小時,注意到這裡與都市的距離,連最近的大聚落都
要開車二十分鐘以上,使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家勳十分震撼。再來,就是對體
操隊小朋友們的深刻印象:「那麼辛苦的練習、還有那麼刻苦的環境,真的
讓我很感動。」當時,體操隊沒有現在那麼舒服的宿舍,常常晚上還要到教
師宿舍跟朱阿姨一起睡覺;新練習館也還沒落成,週末都需要到台東市移
訓。體操隊犧牲了幾乎所有玩樂時間就只為了練體操,練完體操就是寫作
業,相當有紀律且表現也很出色,屢屢獲得全國比賽獎牌。再加上當時體操
隊成員大多是家庭破碎的小朋友,卻在體操方面有如此傑出的表現,更讓家
勳希望能繼續替這些小朋友做一些事情。
此外,在台坂,這種在部落中共同生活、人與人緊密連結的感覺,是令家勳
感到相當新鮮且美好的。他了解到:若是要多做些什麼,光是一年去一次兩
次是絕對不夠的,因此才開始自己慢慢摸索「回部落」的方式,希望可以在
平常有空的時候就多回去,回去陪伴孩子,也教教功課、關心升學發展。之
後,便越來越常回來,兩三個月甚至每個月回部落一次的過程似乎變成一種
習慣,變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直到畢業後在醫院工作,也依然如
此。
這些年的時光,教會一個個數學觀念、一題題計算題或是一個個的國字,與
許多的小朋友和大人建立了情感。那,對自己又有甚麼樣的改變呢?家勳
說:「最大的改變就是體會了人的力量實在很渺小,很希望能夠多給一些什
麼,但是愈是想要影響卻才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小孩子從小學一路到
現在有的都升大學了,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走向很好的路途。「平常時還是有
自己的學業和工作,我能夠在的時間加一加一年頂多一個月,於是我總是告
訴自己毋須貪心,重要的是身教,自己的行為舉止其實都會映入小朋友眼
中,每次出現的時候做好最重要的身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有機會
時,家勳也喜歡跟分享都市的生活,或是求學升學的重要性,希望讓孩子們
看到不同於在部落看到的世界。
「雖然這些力量真的很渺小,但是我覺得能夠影響一個影響兩個,可以帶給
最好的身教還有不同的視界,能夠由零到一,也是很大的進展。」家勳這麼
說。
真情小故事2
這是一個與醫服團一同長大的故事─丁偉祥
這是一個在你我身邊真實存在、與我們一同長大的故事,或許筆觸的限制讓
他不像我們在報章雜誌上所見到的故事們那般動人,但這卻是一同經歷夏日
時光和成長的酸甜苦辣後,一起寫下的故事……。
還記得,那是在2006年夏天炙熱陽光下開始的,那年小學的偉祥,第一次參
加了醫服團的暑期營,一切,都是新鮮的。在這個夏天後,又經過許多個夏
天,從與我們一同追趕跑跳的小朋友,漸漸成長為比我們還要高壯的少年,
如今已就讀台東高商一年級。我們問偉祥,為什麼會參與這麼多屆的暑期
營?他想了一想,說道:「暑假太無聊了,趁暑假多認識一些人,也是很好
的事情。」
回想我們自己,在一個都市小孩的暑假中,如果總是虛耗在電視與電玩之
間,確實也是有些無聊的。或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營隊,也是讓孩子們之
間、孩子與哥哥姐姐們之間彼此搭起橋樑的一個方式吧。
「要記得我們現在的樣子,因為我們都長得很快。」
這幾年下來,有甚麼印象深刻的事情嗎?我們問偉祥。「或許最想念的,還
是那些老團員吧…」雖然未必說得出名字,但是見面時的興奮是不會改變
的。是啊,轉眼之間也五、六年過去了,我們彼此都已經長大,當年的哥哥
姐姐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過去的小朋友也從國小來到高中,不只是生
理上的成長,在心理上也成熟穩重了許多。隨著年齡增長,從被動參與,到
現在成為營隊當中大哥哥的角色,帶著年紀較小的孩子們一同遵守營隊規
則;作為家中的兄長,與弟弟妹妹一起學習,也幫忙著家中的早餐店;同
時,和同年齡的少男少女們一樣,開始彈吉他、使用facebook玩著遊戲;不
可避免的,也同樣面對著學業、成長和人際上的挑戰,其中辛苦可能難以言
喻,卻也總是踏實面對。
「現在的小孩不是牛,有的時候需要一些不是老師的人,讓我們了解甚麼是
對的,而甚麼是不該做的,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原因、原因!」
我們也曾經歷過花樣年少歲月,回顧過去,有時會想起與孩子們相似的成長
歷程,偶爾卻也會發現現在的青少年,所想的和我們已是大大不同。在學校
教育之外的課後時間,我們希望著能盡一份心力,陪著這些大孩子一同走過
成長的路。而這,也是醫服團這幾年來開始延伸到關心國高中青少年,繼續
著我們在國小間培養出的情感的原因。
在聽偉祥分享的過程中,想到過去還在草地上與我們追逐的孩子,已然有如
此成熟與感人的想法,確實讓我們感到喜悅與驕傲。回顧過去幾年,許多時
候我們真的要謝謝孩子們讓我們參與他(她)日漸茁壯的人生,而我們也期
待能夠一直這樣走下去,能夠一同背著希望在未來的道路上奔跑。
最後,偉祥想跟每一位醫服團的哥哥姐姐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希望老
團員可以回來這個充滿人情味的部落,因為那些原本是小朋友的大朋友現在
已經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如果回來那就考考你們的腦容量吧!名稱就叫
『老團員之記憶大考驗』哈哈哈!我只知道,有台坂國小的一天,就有你們
這些大學生!所以我希望各位老團員有空就來看看台坂吧!可能是我的腦容
量不夠所以沒辦法念出一些老團員的名子,但是我知道他們是來自台大醫服
團的大哥哥大姊姊;雖然不是來自同一所大學,但是我知道他們都有唯一的
目的,那就是犧牲自己的暑假,分享愛給東部偏遠地區的小朋友。台坂有你
們真的受益良多,可是我想你們一定也從我們這裡獲得了很多經驗吧!真的
很謝謝有你們的存在!謝謝。」
家訪與醫療:走入社區,營造健康部落
在家訪組與醫療組方面,主要任務便是一般認知下的「醫療服務」:家庭訪
視、團體衛教宣導活動、義診、成人及兒童健康檢查等等。這些年來,團員
們加上隨隊醫師、藥劑師,一一走過達仁的每個村落,挨家挨戶拜訪每位長
輩,關心平日保健狀況或慢性病控制情形,視需要提供診療或建議,累計服
務人次已逾3000人(詳見表一)。
表一:歷年醫療服務成果統計(單位:人次)
(略)
2005年起,我們進一步和達仁鄉衛生所及負責台東地區IDS巡迴醫療的台東
基督教醫院合作,具體項目包括:事前取得慢性病患名單,家訪時協助追
蹤,並回報統計分析結果、轉介患者;合辦團體衛教晚會,視地方需求每年
調整衛教宣導項目等等。此外,在各國小舉辦的國小學童健康檢查,則會將
資料直接彙整給各校保健中心參考。
這幾年下來,我們明顯感受到達仁地區醫療條件的改善:台東基督教醫院的
巡迴醫療越做越好,能提供各村每週一次的家醫科與一般內科門診,也定期
有小兒科及牙科門診;衛生所在徐超斌主任帶領下,同樣巡迴各村,安排更
多門診時段,甚至在2011年起開始嘗試引進高醫主持的遠距醫療系統。只
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醫服團一年提供一週義診,是否勞師動眾卻顯得多
餘?同時,衛生所裡負責各村公衛的地段護士,以及達仁家婦中心的社工
員,每年也已舉辦多場衛教宣導活動,乃至於推展部落健康營造計畫,那
麼,還需要大學生們生澀又不諳排灣話的衛教表演嗎?最後,在長期照護體
系日益受到重視的今日,各村都有老人日托活動、也漸漸有在地或外來團體
定期提供居家訪視、照護服務,是不是表示我們的家訪也沒有那麼必要了
呢?種種自我質疑,不斷在社團內部討論中出現。
曾經,醫服團連續好幾年思考是不是要離開達仁,轉移陣地到醫療資源更匱
乏的地區?後來,我們終究覺得要長期紮根在社區,才可能真正帶來幫助。
以公衛上醫學預防的三階段策略(三段五級)來說,從被動、救濟、耗費的
疾病治療與失能給付,進展到自發參與的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才能真正讓
健康生活落實在部落裡。所以,如同2009年家訪組長與2010年醫療組長許文
瑋所說,除了認知到這是個醫學生學習的機會以外,「定位是什麼呢?是提
醒,是連結,是陪伴。提醒村民們注意自己的健康、連結村民和各種資源,
然而兩年來讓我印象最深,也最有成就感的,仍然是單純的陪伴。」
簡言之,真正重要的是連結在地資源,走入社區,大家攜手營造健康的部
落。醫服團只是輔助的角色,可以視地方需求隨時調整工作重心,提供必要
的協助。例如,當巡迴醫療已能滿足家醫科和一般內科需求時,其它專業科
別門診可能依舊缺乏,於是醫服團便曾在東基和衛生所建議下,從台大醫院
借調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科別醫師擔任隨隊醫師,
並進行慢性病患眼科篩檢、心電圖、肝癌危險族群篩檢、肺功能檢測等成人
健康檢查項目。和在地團體及醫護機構密切合作、互通有無的過程,才能夠
避免不必要的資源錯置與浪費,盡可能帶來幫助。
更深一層的思考:如何貼近在地觀點?
也就是說,「主角」絕對不是醫服團,主角是達仁的居民,是社區組織,是
在第一線長期奮鬥的醫護人員與社工。我們念茲在茲的,不是追求表面的數
字或獎項,或是以為「關懷弱勢」後自鳴得意;而是怎麼樣真正走入社區,
傾聽在地觀點、向傳統智慧學習,充分對話後,一起做到以部落為主體的健
康營造。
怎麼樣才算是「貼近在地觀點」呢?2008年,團員發現有些小朋友由於隔代
教養或其它原因而沒有穩定、均衡的三餐飲食,於是家訪組第一次在出隊中
嘗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傾聽並記錄居民的想法以求找出原因。透過深度訪
談,我們發現在單方面給予部落居民醫療資源及知識外,扮演聽者理解居民
的想法,將使我們更有辦法明白居民認知及行為背後鑲嵌的經濟、社會文化
脈絡,從而調整社團工作方向。2009年,家訪組延用深度訪談的方式,以此
調查台坂村民對醫服團服務的回饋,同樣使我們能夠在聽見更多想法後,試
著回應而與地方上有更多的互動。在這樣的基礎上,從2010年開始,醫服團
在服務隊中增設「文化組」,希望經由文化組的運作,使訪談不只是服務隊
八天中一個晚上的工作,而是在出隊停留台坂的八天裡,由一個獨立的小組
完整規劃,有系統地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社區現況,並在實際參與居民日
常生活、密切與居民互動之下,建立醫服團與達仁更深厚的連結,進而一起
思索部落可能的未來。
2010年夏天,文化組以青少年教育與圖書資源為主題進行三十餘場深度訪
談;2011年,則以部落健康營造和緊急救護系統為主題完成近五十次深度訪
談,小組拜訪了地方上不同行動者,試著將對部落的認識帶回來給整個醫服
團。以下,在專題的後半段,我們將介紹這個部分的成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