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個讓我想到當年魔球書中有寫到一段也是老麥的 很有趣
老麥1998年ERA 2.22, 但1999年飆高到3.57
原因是少了32IP 卻被多打了57支安打
其中他的 場內被安打率 提高很多, 但有趣的是他同隊隊友 Kevin Millwood
場內被安打率是全大聯盟最低的幾名, 另一個更詭異的是
他們兩位的這項數據在次年完全反轉, Millwood變很高 Maddux則是降很低
完全沒有道理
後來的論點也很有趣, 簡單來說就是 球一旦被擊中, 是否會形成安打 投手根本無法掌握
一直以來投手就以被安打率等標準做評判
但是投手對於被打出的球是否會形成安打只有一些影響性, 除此之外
投手的責任僅反映在全壘打和三振上面
這個觀點我當時看到的時候, 不得不說滿震驚的, 但又似乎很有道理
其實被安打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守備能力
只有全壘打是實實在在的投手全部責任
不過棒球這東西也是日新月異, 現在補手的framing能力 可能也會被拿來加入評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