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雖然剛下班已累呆,還是忍不住心癢癢來回一篇
其實原因很多,列表如下:
1.修容在歐美是2010以後才開始真正盛行
在90年代,因為kevyn aucoin的超魔改式修容技巧的關係,
修容這件事情才第一次在歐美(主要美國)一般民眾間開始盛行。
但是當時多數是直接拿bronzer或深色粉底當修容,這是真的
因為當年還沒有HD攝影,彩妝色彩也沒有現在發達
加之那時的一般人下手很輕,不像現在重妝系滿街跑
再加上白種人的高聳鼻梁和顴骨有欺敵的效果
(即使bronzer顏色有點不正確,躲在真陰影裡面其實看不太出來)
所以很多民眾是不覺得有必要去買修容的
(但是,臉越平的話修容色調越需要正確,身為塌鼻東方人如我...orz)
因此,雖然修容這個動作在90年代開始走向一般大眾
但產品開發在當時並沒有跟上,因為主要市場不覺得有必要把兩者分開
(只有KA自己推出了修容餅,沒了)
(突然覺得有點藍瘦,先知KA好孤獨)
進入2010年代以後,因為金卡戴珊帶動了重口味修容
加上HD攝影和高品質數位相機的普及,
才開始有很多人(尤其皮膚特白的那些)發現:
原來bronzer的顏色根本不ok啊啊啊啊
於是越來越多民眾從霧面眼影之類的產品尋找代替品,
有些廠商也聞到這個商機,決定主動出擊開拓需求,
以求在已飽和市場出殺血路
於是到了2013年,終於開始有很多歐美品牌推出顏色較正確的修容
(雖然還是有少部分很奇怪的東西啦)
2.由於語言和文化偏好,造成資訊傳播到台灣的時間差
台灣從90年代以來,基本上是哈日->哈韓無縫接軌
歐美的彩妝文化由於文化偏好、語言和售價的隔閡,離我們比較遠
日韓雖然也有語言隔閡,但台灣有很多幾乎同步的日雜中文版,
韓國為了輸出自身文化以利經濟,也在相關方面比較努力
但是歐美的時尚雜誌中文版,比起日韓雜誌中文版就是貴貴der
而且畢竟刊載很多洋面孔,多少會讓台灣人覺得:
「長得差太多了,這個化妝方式不會適合我吧」
一直到2011年,marvel開始大拍特拍復仇者系列的電影
連帶帶動歐美影劇和YouTube在台灣越來越有人氣
加上歐美澳留學/遊學和打工度假的門檻降低,資訊也越來越透明化
赴歐美澳長住的人變多,資訊的流通才開始慢慢加快
但資訊流通加快的起點不過是6年前而已,
三、四年前開始有比較大的成長,到現在幾乎是資訊同步
但是呢,這個「資訊同步」的狀況可以說是僅限於PTT
也就是說: 其實跟總體市場相較,是非常小眾的XDDD
總體市場的人對美妝其實沒有多少研究精神,只求「有、簡單、方便」
所以請他去瞭解色調的差異?顏色的重要?
不可能。
(讓我們面對現實: 曾有版友站內信給我說:
「您的文章很棒但太長了我看不完,請直接幫我推薦適合我的修容產品」
以文字傳播和學術精神為主的PTT都會發生這種狀況了,何況是...嗯)
台灣的市場需求低,自然就不會有人進貨或開發啦。
3. bronzer(古銅產品)的顏色比較好賣
這牽扯到消費者心理學,總之人通常喜歡比較飽和的色彩
所以深的橄欖(黃綠色調)膚色的人很難買粉底
是因為深的橄欖色調相較於深的橘色調,屬於低飽和色
製作出來會很難賣,因此除非真正的專業品牌,多數廠商是不製作的
修容同理囉!(修容的飽和度絕對比bronzer低嘛)
4. bronzer在台灣難賣,所以雖然是古銅產品,到台灣都“變成”修容產品
之前在其他文章裡就有說過的:
基於台灣人一白遮三醜的崇尚白皙膚色的文化,
消費者無法接受bronzer這種顏色深的東西要塗整臉這種事情,
但代理商還是要想辦法賣,
於是幾乎所有的bronzer的中文品名都被翻成修容,當修容賣。
反正大多數消費者不會去注意英文原文嘛,嘻嘻。
5. 大多數有出真正修容的品牌,台灣都沒有正式代理商
因為那些品牌在台灣知名度不高,加上台灣市場小而且正在消退,
代理商不想代理不會賣的牌子,品牌也不想花費力氣進入小市場。
so...就變這樣啦
總之,原因很多很多
喜歡先試過再買的話就去試霧面眼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