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pache (阿帕契)
2018-05-23 14:04:06唯識學派的主要理論有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無性(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學說,一切種子心即阿賴耶識和染污意即第七識,它們分別為意識的種子依和俱有依,還有唯識無境和唯識四分等。 瑜伽行唯識學派在其阿毘達磨體系中承襲了十八界理論,並將其「十一識」學說配入十八界中。無著《攝大乘論》: “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復云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應受識),彼能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 眼等五內界對應「身識」,六識界對應「能受識」,意界與「身者識」、「受者識」二者的關係,有兩種學說:
世親《攝大乘論釋》:「謂身、身者、受者識者:身,謂眼等五界。身者,謂染污意。能受者,謂意界。」 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謂身、身者、受者識者:如後當說,眼等六內界為性,如其所應。眼等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識。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名受者識。」 此二釋論之間的不同體現了唯識古學和唯識今學之間的根本分歧,導致了第七識是阿陀那識還是末那識等諍論。漢傳法相宗採用了無性論師的學說。意界二分,其中「第六意識所依意界」即意根末那識,對應「受者識」;眼等五識所依意界對應「身者識」,即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