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難以理解反串者的心態
為何明明是線蟲卻要反串成邊緣人
這是一個難解之題
因為人的心理是多變的 性格也都沒有固定模式
所謂的星座和算命可能是一種統計學
但精神分析卻難以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
只能從經驗論中得出 「可能」的原因
因此 在觀察了許多線蟲反串之後
我得出了幾個可能的結論
如同古巴的革命先鋒 切格瓦拉說過的:
「我怎能在別人的苦難面前轉過臉去。」
所謂線蟲反串心理有一部分這樣的可能性
這是一種同理的機制
因為我與你一樣是邊緣人 所以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
以人性的光輝面來說 是令人讚許的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關於人的性格 心理學界已經基本上達成共識
是在遺傳基礎上 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際環境塑造出來的
這個人格塑造和形成過程
從出生的時候開始 至5歲左右基本完成。
確切地說 到了5歲左右 人格塑造已經基本上完成了80%
或者說到了5歲 一個人的人格已經基本定型
其餘部分 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 進一步補充和塑造
我認為這樣的論點太過武斷了
其實性格是不斷地在微調的
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
性格改變的年齡上限 大概在42-47歲
但如同前言所說的 人的內心是多變的
因此我們不能確定 一個70歲的人是否還能夠改變想法?
人群創造文化 文化卻又塑造人群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
諾爾‧紐曼(Noelle-Neumann)曾提出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的理論
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
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 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
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推斷?
因為這裡是邊緣人板 這裡有著邊緣人的文化
因此來到這裡的線蟲陷入了沉默螺旋之中
他們有話想說 但卻又害怕遭受抨擊
因此只好將自己偽裝成邊緣人
成為公眾中的多數人
這樣的看法或許還不夠完善?
就如同我成為了偶像宅 我就一定要會打Call嗎?
難道我不會打Call 就不是偶像宅嗎?
我們必須不斷思索其中可能的原因
然後從中找到數個結論
一定還有別的可能性
這可能是一種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
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
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實際上也有可能是另一種比較心態
我與更好的人相比 還真是爛
或是我與更差的人相比 還算好
這樣的心態可能會導致這些線蟲們有了判斷基準上的不同
「與線蟲的人比 我只能算是個邊緣人」
本篇推測了各種可能性
然而 真正的結論 還是只有那些反串的線蟲們才能夠真正理解
抑或是他自己也難以理解為何自己要反串
這一切都只是個羅生門罷了
儘管如此 我們依舊不能停止思考
思考促成了各種可能性的誕生與完善
沒有答案是令人挫折的 但過程如何 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去在意的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