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nm525 (xxxxx)
2021-05-15 02:59:40英國著名作家戴維·洛奇曾寫過一部專門描寫批評家的長篇小說《小世界》(1984年初版)
,裡面虛構了“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的一次年會(這個機構和年會確實 存在)。 會議的高
潮是一次以“批評的功用”為主題的討論會,聽眾上千人,討論會的主持人是聲望最高的亞
瑟·金費舍爾教授,發言者皆為有可能競爭“聯合國教科 文組織文學批評委員會”主席一
職的學界名流,個個精神抖擻,口若懸河。
菲力浦·史沃婁第一個發言。 他說批評的功用就是幫助文學本身發揮它的作用。 對文學的
功用,約翰遜博士有過著名的闡述,認為批評使我們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或更好地忍受生活。
偉大的作家都具有超凡的智力、洞察力和領悟力。 他們的小說、劇本和詩歌有著經久不衰
的價值、思想和形象,如果我們恰當地理解和欣賞它們,便能使我們生活得更充實、更完美
、更熱烈。 但是文學常規變了,歷史變了,語言變了,這些珍品隨隨便便被束之高閣,蓋
滿塵土,被人忽視和遺忘。 批評家的工作便是打開抽屜,撣去塵土,使這些寶藏重見天日
。 當然,做這份工作的人得有一定的專門技巧:歷史知識、哲學知識、一般習俗和文本編
輯的知識。 但他首先要有熱情,有對書本的愛。 正是這種熱情的推動,使批評家在偉大的
作家與普通讀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米歇爾·塔迪厄說,批評的功用不是給《哈姆萊特》或《恨世者》或《包法利夫人》或《呼
嘯山莊》加上新的解釋與評價。 這些作品的解釋和評價書刊上已有幾百種,教室和階梯大
課堂裡已講過幾千次——而批評的功用則是揭示這類作品產生和被理解的基本規律。 如果
說文學批評應該是知識的話,那麼這種知識並不存在於解釋之中,因為解釋是永無止境的、
主觀的,無法確證其真偽。 一旦我們撇開實際文本的迷人的外表,真正永久可靠的、適用
於科學研究的東西,便是支撐所有已經產生和即將產生的文本的深層結構原則和二元對立:
縱組合和橫組合、隱喻和 轉喻、模仿和創新、強調和非強調、主體和客體、文明和自然。
西格弗里德·馮·托皮茲說,雖然他贊成他的法國同行探索難題的科學精神,從本體論與目
的論兩方面對批評的基本功能進行解釋,但他不得不指出,企圖從文學的藝術客體本身的形
式特徵上獲得這種解釋,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這種藝術客體只有在讀者的頭腦中實現以後
,才能形成一種真正的 存在。 (當說到“存在”一詞時,他舉起戴著黑手套的拳頭捶在
桌子上。)
弗爾維婭·莫加納說,批評的功用就是對“文學”這個概念本身進行不斷地鬥爭,文學只不
過是資產階級霸權的工具,所謂的審美價值實則是拜物教的具體化,它通過一種 尖子主義
的教育體系樹立起來並保持下去,以此掩蓋工業資本主義制度下階級壓迫的殘酷事實。
這一段真有趣,反映了不同文學批評文派的批評觀
傳統人文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讀者反應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