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的評價很微妙,整個社群的好壞分布大概可以用這首bgm來表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2GWbQt_Zn4
《槍彈辯駁》雖然是殺人辦案劇,
不過系列一直下來想談的,
從希望vs絕望,到二代的未來,再到v3的真實與謊言。
除了看見喜歡的角色死狀悽慘以外,
《槍彈辯駁》不停想從各種敘事手法來拉近玩家和遊戲世界的距離,
讓玩家真正體驗到絕望感。
其實一代並沒有成功;因為「希望」和「絕望」最後顯得挺虛無的,
苗木誠不停喊希望就破關了,
但這反而讓作品本身落得很尷尬,作為主題的希望和絕望像是單純的名詞,
玩家除了被劇本的惡意傷到心靈以外,其實和這場兩派紛爭的距離有點遠。
二代的「未來」雖然點出了希望和絕望的意義問題,
同時也給出一個比較具體的對抗方法:繼續朝未來走下去就會知道了
可是同樣地,這部作品的故事打動玩家的並不是這個主題,
而是與當中角色的生離死別,我至今還是會不禁想起七海那對奶子。
三代的「真實」和「謊言」則相當成功。或許是因為這些名詞的意義更好理解,
從至今為止槍彈社群的評價兩極就可以看出來了。
無論是希望、絕望,還是未來,本意都是想要挑戰做出選擇的玩家,
以及從這當中給予玩家一些思考。
可是它們顯得範圍較大又模糊,無法真正去觸動到玩家。
但在V3的最後,玩家這次不得不做出選擇了。
你必須決定是否相信這都是真的,
或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這部作品對於玩家給出的挑戰,就是你是否願意相信?
不再著墨在希望與絕望上空談,這次玩家真的被邀請到故事的敘事當中。
黑幕最後說的到底是真是假,也沒有寫開來,
故事的結尾由玩家來決定。
一部人寫出來的故事和你說:「全部都是假的,都是故事,都是人寫出來的。」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謬論。但它也直指了創作這件事情的核心,
沒錯,全部都是由某個人的手寫下來的,
日向和七海在島上無人角落擠奶,這也是某個編劇寫出來的。
不只是《槍彈辯駁》,任何作品都是。
如此一來,讀者願意去相信與否,願不願意去被故事的內容打動,
說到底,其實都是和某個謊言之間的對抗。
我們要相信這個謊言是真實嗎?
或是認為這個真實是謊言?
這是《槍彈辯駁V3》最後對玩家提出的挑戰,同時其實也貫穿了整個系列,
一路看到這裡,黑幕都說得這麼絕了,你還願意相信嗎?
希望、絕望、未來,都顯得遙遠而廣泛;
但作為創作的讀者,是否願意去相信謊言,就顯得很貼近我們了。
不過《V3》之所以會被討厭,我想還有另外一個課題。
這點和《海貓鳴泣之時》很像。
《海貓鳴泣之時》當中敘述某個富門的島嶼上發生的人倫悲劇。
而對於這些悲劇抱持興致的讀者們,在作品中被影射為殘酷無腦的「山羊」。
《槍彈辯駁V3》最後則是昭示了愛好觀看殺人遊戲的「觀眾」,
當然從頭到尾追著這系列的玩家也被納入其中了。
問題就在這裡。
認為自己確實是作品中影射的對象的觀眾,多少會感到排斥,畢竟是被戳中了。
不認為自己該被這樣影射的觀眾,當然也會生氣。
當然這比較主觀。
故事中的安排換個角度來看,其實就像否定了追到結局的讀者對於作品的愛;
實行的方法也顯得以一概全,即便對於作品中想提出的社會現象的反思有所同感,
但還是會被打為血腥的山羊。
同樣的手法,在近年被舉到爛的《Undertale》實際上就有做出來。
如果在遊戲做了一些事情,你就會被某人指責是一個血腥的殺人犯。
因為這確實是玩家親手做的,這個角色的指責就能夠讓玩家達成理解。
之前在網路上看過別人的文章覺得講得很好,
它說一部作品是否能被人喜愛,
主要的原因在於它能不能讓觀眾產生共感。
如果作品裡面發生的事情,和觀眾的感受差異太多,
這就產生排斥感。
譬如一個角色,觀眾很討厭他,
可是在作品裡卻一直開後宮,妹子一直貼上來,
還渣到以前一起貼貼的巫女前輩說棄就棄,
就會在作品內的人物與螢幕外的觀眾之間產生出落差。
我他媽看到最後,明明對黑幕也是牙癢癢的,
怎麼你把我說成愛看殺人遊戲的無腦觀眾?
雖然我是很愛看沒錯啦,
可是我很認同你提出的反思啊。
……這種感覺。
創作的最終命題還是在於,要怎麼樣去說服觀眾相信作者說的謊,
甚至自願活在其中。
觀眾可以不被尊重;但原因必須要能使觀眾信服,
否則就打破作者與觀眾之間的互信關係了。
《槍彈辯駁V3》劍指此命題,為系列的敘事終於帶來了新的突破,
但可惜它在實行上並未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