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看一下教室裡上新數學課的情形。
教師在問:「為什麼 2 + 3 = 3 + 2 ?」
學生毫不猶豫的回答:「因為兩者都等於 5。」
老師帶著責備的口吻說,「不對,正確的答案是:因為加法是服從交換律的。」接著問,
「為什麼 9 + 2 = 11?」
學生又立即回答:「9 加 1 是 10,再加 1 就是 11。」
「又錯了,」老師大聲喊著說。「應該說是根據 2 的定義,我們得知
9 + 2 = 9 + (1 + 1)
再根據加法結合律,有
9 + (1 + 1) = (9 + 1) + 1
再從 10 的定義得知 9 + 1 是 10,又從 11 的定義得知 10 + 1 是 11。這才是正確答
案。
顯然這一班學生表現不夠好,於是教師提了一個較簡單問題,「7 是一個數嗎?」學生被
這樣簡單的問題弄糊塗了,認為簡直不值得回答;但是由於對老師習慣性的服從使然,一
致肯定的答對。這可把老師嚇呆了。「假如我問你們是誰,你們怎麼回答?」
學生現在都戰戰兢兢地不敢貿然作答,不過一位比較膽大的孩子還是說了:「我是羅拔史
密斯。」
老師像是不肯相信,用譴責的口氣回答道,「你說你是羅拔史密斯這個名字?當然不是!
你是一個人而你的名字才是羅拔史密斯。讓我們再回到先的問題:7 是一個數嗎?當然不
是!7 祇是一個數的名字。5+2,6+1,8-1 都是這一個數的名字。符號 7 祇是代表這個
數的一個數字罷了」。
老師發覺學生對這種區分不能接受,便試用另一種方法。她問道,「3 這個數是 8 這個
數的一半嗎?」雖然她又自己答說:「當然不是!但是數字 3 確是數字 8 的一半,8 的
右半邊」。
此時學生們幾乎要衝口說出,「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數?」不過由於一再答錯,他們已不再
有勇氣與心情發問。這點倒是幫了教師一個大忙,因為要真正解說什麼是數,實在超出了
這位教師能力之外,有關數的正確解說也是無法為這批學生所理解的。從此以後,學生都
會小心翼翼地說:「7 是一個數字,不是一個字」,至於什麼是數,學生就永遠不得而知
了。
老師倒沒有被學生一再出錯的回答所困擾,又再問道,「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正確地表示出
,介於 6 和 9 之間的所有正整數?」
一個學生答道,「不就是 7 和 8 嚒!」
「不對」教師回答著說。「應該說是所有大於 6 的正整數集合和所有小於 9 的正整數集
合的交集」。
集合的用法就以這類方式傳授給學生,並認定這樣才算是精確。
當這位迷信精確語言價值的教師想問學生,一堆棒棒糖是否和一幫女孩子數目相等這個問
題時,於是他這樣問學生,「棒棒糖的集合與女孩子的集合問是否存在一個一一對應的關
係呀?」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對這個問題不會有任何反應。
教師仍不氣餒,又提出一個問題:「用 4 除 2 是多少?」
一個聰明的學生立刻答道:「負 2」。
教師詫異之餘就反問,「這個答案,你是怎麼得來的?」
「是這樣的」,學生說,「你曾經教過我們,除法就是連減,所以我從 2 減去 4,就得
到負 2。」
這些可憐的孩子,放學後,實在應該稍為輕鬆一下,可是家長卻急即想知道他們的孩子在
課業上有了些什麼進步,於是又向他們查詢。一位家長問他八歲大的孩子,「 5+3是多少
?」他得到的答案是,根據交換律 5+3=3+5。家長大吃一驚不得不換另一種問法:「那麼
,5 個蘋果和 3 個蘋果,是多少蘋果?」
這個小孩不太懂得「和」就是「加」的意思,所以就問,「你是說,5 個蘋果加 3 個蘋
果?」
這位家長連忙答是的,並期待着回答。
「啊」,孩子答道,「不論你說的蘋果,梨子或書本,都沒有關係,在任何情形下
5+3=3+5」。
另外一位父親關切小兒子的算術學得怎麼樣,就問他情形還好吧。
「不很好,」孩子回答說,「老師不斷的與我們討論結合律,交換律及分配律。但我只知
道去加,並且計算出正確的答案,所以老師對我不滿意」。
這些小小的例子,或許說明了目前所謂現代數學或新數學課程的一些概況。至於這項課程
的主要特徵以及優缺點,我們隨後將細加研討。
不過在下一章,我們先對「舊」數學的課程作一簡單的介紹,藉以瞭解究竟是什麼課程上
的缺失,方才促使「新」數學的發展。
(Morris Kline,《新數學為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