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看到這部分歷史時候的想法,想跟大家一起討論、還有了解這些想法的正確性
這篇討論了幾個議題:
一、國共內戰中,中國國民黨是否能夠贏中國共產黨?
二、如果中國國民黨贏了中國共產黨,是否會建立民主政府?
三、失敗者將逃去何處?(這部分我沒有涉略,所以先聊一和二)
第一個議題,我跟大家想法大致相近
蘇聯在東北管收的時候將大量關東工業設備拆除(總值高達20億美金以上),
且以對日開戰的名義積極搶佔,撤退時卻優先讓中共軍隊先入,
首先就使的中共優地方優勢。
再加上國軍接收情況極壞,陸軍總司令部與行政院下達不同指示,收復只圖財務,
沒有配合經濟需求,被當時人諷刺為「接收即停頓」。
擁有美援武器的國軍,民國36年10月以前是獲勝的,且採取進攻戡亂。
10月後,共軍開始多處進攻,遍佈華北、華中、西北、東北等地。
先後華北石家莊、河南洛陽開封、湖北、山西太原、東北長春等地均曾被攻陷。
國軍變得開始使用嚴密防守的戰術,各地佈上多個綏靖區。
民國37年9月,陳毅全力圍攻濟南,守將吳化文軍隊投靠共軍。
濟南的陷落導致近10萬國軍的損失,緊接著國軍在東北一連串城市的陷落,
直到11月,瀋陽陷落,整個東北損失約40萬國軍,
以及大批美援直接落入共軍手中,史稱遼瀋會戰。
此次戰役後國軍已無力抵抗共軍。
再來看第二個議題,
民國35年時為了立憲,召開了重慶政治協商會議。
此次會議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與共產黨類似理念)、青年黨、國社黨、
第三黨、無黨各自派代表,以及社會賢達數人招開此會。
會議的內容包括商議諸事項:人民之自由、政黨平等地位、普選、釋放政治犯等議題
達成諸項協議:政府改組、和平建國綱領(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
軍事問題案、國民大會案、憲草修改與實現。
民國36年,依憲法實施之準備程序,中華民國憲法開始實施,
依照憲法人民直選普選出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
並由國民大會代表召開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
在總選舉方面,由各政黨將提名代表,再由國民大會投票決議。
原先將中正欲推胡適,胡適原本也有打算,但最後改變主意而不願接受。
(參見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最後由蔣中正與居正參選,由蔣中正當選。
以上是歷史的部分,接下來是歷史猜想的部分。
我的猜測是,如果蔣中正當完這任之後,由「胡適」當選第二任的情形。
胡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當國民黨北伐結束之後,依照建國大綱,將進入訓政、最後才是憲政。
訓政時期約法公布後,在學界引起激烈的批判,以及表達無法直接實行憲政的失望。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胡適、羅隆基、梁實秋等人的新月雜誌。
對於訓政(也就是一黨專政)時公布的訓政時期約法的不滿,
胡適提出了多篇文章反對,包括:「《人權與約法》的討論」、
「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
「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等文章。
相較於國民黨於訓政約法中明定孫中山的建國大綱是中華民國不可逾越之憲典,
胡適則認為孫中山根本不信任中國有參政能力、
以及國民黨認為國民素質低下而不能實施民主是一種謬論。
由這些史料,我提出兩點假設:
1. 胡適有可能成為蔣中正之後的下一任總統。
2. 透過胡適在新月雜誌的敘述,胡適可能有能力建立民主國家。
而其中忽略了包括國民政府在接收時的貪腐、以及經濟改革失敗的慘烈後,
政府很有可能依然無法短期實現民主(例如可能會戒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