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因為台灣追求本土化
所以創作上也常常有一種傾向就是說
要把台灣本土的元素放進去
燒肉粽 強迫香菜講台語 之類的
但我舉個例子
像是委內瑞拉人做的《Va-11 Hall-A》
這部裡面主要舞台的賽博龐克反烏托邦大城市
在故事當中不停描寫它經濟通貨膨脹、政治軍事化、恐怖分子、內亂
這些東西如果沒有先備知識也會覺得很飽滿
但如果查一下近代的委內瑞拉,
就會發現跟那個城市的狀況其實非常類似
或許也是作者有意
但《Va-11 Hall-A》的故事當中,
一句話也沒提過委內瑞拉或現實世界的相關名詞
可是這部故事對於現實的隱喻確實成立
我認為創作就是創作者從他的生活經驗提取出來當作參考,
才能寫出來的產物
所以像是前面的例子
委內瑞拉人的作者,無論有意無意,
其做出來的表面上和現實無關的作品,
卻其實寫的正是委內瑞拉的生活經驗
也就是說,其實不需要特別講求本土化
或是強迫一定要將符號暴露在創作的表面,
今天台灣人寫一部故事,就算講的是幾億光年外的星球
那當中也會藏著台灣的生活經驗
最終形成只有台灣人才能寫出來的作品
其他國度的人,當然能夠寫成同樣主題、類似的東西
但是不會完全一樣
可能是作品的思想主軸
可能是角色的言行方式
當然,譬如像是以本土史、原住民族史為主題去寫的作品
那直接出現本土的名詞、背景也是正常的
並不是說絕對不能用,但也不是一定要用
只希望在追求本土化的過程裡面
不要本末倒置,反而因為特定目的而讓一些創作的新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