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vikk33 (陳V)
2022-10-25 15:46:46解析習近平「登基」後3種路徑發展,吳介民:新柏林圍牆就是台灣海峽
https://reurl.cc/5p7WzM
「假若新冷戰不可避免,對台灣長期而言反倒安全,但這裡的關鍵是:美國是否給予台海
安全足夠承諾和嚇阻力對台灣生死存亡的『不回歸點』出現之前,我們還是要努力發
掘台灣的能動性。台灣內部需要團結,我們還有可為的空間。」
習近平自2012年掌權以來,持續讓研究中國的人士跌破眼鏡;從一開始「諸侯圍伺」的弱
勢走到集權力於一身,到連續10年的鋪陳、整肅與擴張權力後,不但突破了連任門檻,更
一舉打破了過去40年來鄧小平留下的集體領導制度,國際輿論更諷刺為「習近平的登基大
典」。
習近平幾近皇袍加身的無上地位,讓許多海外的觀察家錯愕再三,但對中研院社會學研究
員吳介民而言,研究中國超過30年,他很早就看到中共體質結構的問題。1990年後他前往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正好遇上鄧小平改革開放,他成為了台灣早期進入中
國田野研究的學生之一。他與他的老師,即研究中國政治的漢學家、哥大政治學教授黎安
友(Andrew J. Nathan)也經常前往中國田野。和朋友在1993年合作拍攝紀錄片《台胞》
時,吳介民還意外在美國採訪了習近平的同學、當時在中國國務院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劉鶴
(現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在天安門事件後5、6年,吳介民與黎安友去中國做田野,他記得,樂觀的黎安友曾相信雖
然六四血腥鎮壓,但中國仍有機會和1980年代的台灣一樣、很快迎來民主化;但吳介民等
一眾學生卻常跟老師辯論說不可能,「中共政權是內生政權,是革命打出來的政權,草根
非常強的,不像台灣有民主化的動力──因為國民黨在台灣算外來政權,必須通過中間人
去建立派系,在那邊玩平衡,所以很shaky(搖搖欲墜)的。我是這樣去判斷中國為什麼
不可能那麼快民主化。」
習近平2012年上台前後,當時一些中國自由派媒體人來台,有人很有信心對吳介民說,「
習近平很棒,掌握權力以後他就會開放中國,會和蔣經國一樣!」但從他長期的觀察,特
別是在2015年、習剛上台3年,吳介民就從當年7月通過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
法》,看出習把「國家安全」同「政治安全」綁在一起,各種工作小組全由他一人領導,
「習辦」無所不包,他當下有感:
「習近平一定會集中權力做到死。」
因為長期浸淫在中國社會,往返田野,當各國媒體和學者都在猜測「第二十屆全國黨代表
大會」(二十大)的新任人事布局名單時,吳介民卻不那麼在乎猜謎遊戲。他說在知識雷
達裡,更重要的是中長期的發展,問題還是在習近平,以及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黨性。
2009年,吳介民提出「中國因素」(China factor)的概念,直視中國,有系統地分析了
中國如何影響台灣民主的進程。2017年他主編《吊燈裡的巨蠎: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
力》,更進一步分析信奉唯物論的中共如何以中國資本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雙重進攻,透過
宗教、媒體、在地協力者跨境操作統戰。2022年10月,他與黎安友主編《銳實力製造機》
,談中國在台灣、香港、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
「銳實力」(Sharp Power)性質上是在灰色地帶,日以繼夜進行的隱密作戰,包含一個
社會遇到外來的銳實力毒針注射時,起初渾然不知的過程。吳介民認為,在台灣這樣認同
分裂的國家,國家條件的鞏固和民主化進程要同步前進,否則很容易被中國分化,讓社會
信心崩盤。他與研究中國的各方學者耗時7年,分析中國銳實力在世界各地的操作實例,
苦口婆心地希望在下一波操作風暴來襲前,能讓台灣乃至於全世界,多少能增強一些警覺
意識與實戰免疫力。
正逢中共二十大的關鍵時刻,整個世界都在注意著北京人民大會堂裡,專門為習近平登基
大典而打造的「政治樣板戲」。大家明知那些「會議」只是照本宣科,卻仍會為了中共高
層種種超現實、僵硬脫節與恫嚇發言而感到毛骨悚然。但對此,吳介民反而提醒大家不要
被表層的政治鬥爭給唬住。
「這些中共人事異動,最終對世界跟台灣沒有太大影響力──真正的問題只在習近平,以
及美國與中國彼此已經穿越過『不回歸點』(point of no return)的對抗結構。」
當無法回頭的「不回歸點」來臨,台灣怎麼理解中共在習近平成為毛澤東以降最具權勢、
集權力於一身後可能的路徑發展?台灣為何要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不要強加美國觀點
在台灣身上?而台灣要如何清晰地辨識、並預防獨裁勢力悠遊於民主世界的手段?面對中
國瘋狂的集體民族主義,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以下是《報導者》專訪吳介民摘要。
無法安全下莊,只好連任到死?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你是哪一年開始注意到習近平這個人?
吳介民(以下簡稱吳):很後面,在習近平2007年「入常」前沒多久才比較注意。之前知
道他在福建、在浙江,但就像我們現在看李強、李希、陳爾敏這些人一樣,這些人物我們
聽過、都知道,但無法事先預判他最後會爬到什麼位置。
2013年,「七不講」提出來,開始露出不祥的徵兆。但發現習近平有獨裁傾向,或者說觀
察到習近平「打算執政終生做到死」的想法,大概是在2015年──那時習近平剛上台3年
、第一任任期才要過半,都還沒有我們後來講的不指定接班人、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
法》的野心展現。但我觀察到的關鍵跡象,卻是2015年7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
安全法》。
習近平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把「國家安全」同「政治安全」捆綁在一起,
可以維穩控罪的範圍包山包海,而且國家國安的最高指導單位也不受政府管轄,是由中共
總書記直屬的中央國安委員會負責。但習近平就是總書記,自己還是國安委兼中共中央國
安工作小組的主席,所以那時我就對媒體分析:「習近平把權力壟斷、膨脹到如此之大,
將會對他自己將來的安全下莊帶來太多問題。因此,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當到死,或用某
些方法實際控制權力核心。」
現在我們看到了,習近平一定會集中權力做到死啊,他也只能做到死。
報:所以二十大的問題不是習近平「連任」,而是他要「永遠連任」?
吳:習近平第一任出頭的時候,原本是被推為黨內共主的,對不對?2012年他上任前,黨
內高層一起幫他整肅掉薄熙來。他上來後,以反腐打貪為名,清洗政敵,結果習近平辦公
室開始收攏黨中央的各個工作小組,全部收攏,「習辦」的權力和組織開始急速膨脹,大
佬一個接一個落馬,接著公安系統、政法系統、司法系統全部被「習辦」控制。
習近平是這樣集中自己的權力,代價就是樹敵無數。你看不可一世的毛澤東嚥下最後一口
氣,他的太太江青多久就被政變了?不到一個月,四人幫就被整肅(註)。如果連毛澤東
都如此,習近平還會怎麼辦?
蘇聯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也是靠集體領導上位,1956年,他在蘇共二十大
揭發批判史達林(Joseph Stalin),震撼世界,餘波導致匈牙利反抗蘇聯;1962年,他
在古巴部署飛彈威脅美國安全,結果導致古巴飛彈危機。他的權力是不是很大?結果1964
年赫魯雪夫在黑海度假,就被他的黨內同志聯手政變掉了,終生軟禁至死。所以威權統治
即便號稱「集體領導」,權力結構都不一定穩定,更無法確保你的領導地位與身家安全。
說「習近平會做到死」當然是一種通俗、形象的講法啦,實際上這裡指的就是比較政治一
定會講的「權力繼承問題」──威權或極權體制的領導人,本身就必定會有「繼承危機」
,因為威權本身的領導產生方式,皆是自我指定、沒有民意基礎,其掌權本身就欠缺合法
性,所以在位者必須不斷靠「鞏固權力」去維持他的統治,這是一個必然的動能。習近平
稱帝動機可以說得很複雜,但你單單看他把權力集中到一人,又清洗過那麼多黨內幹部,
他怎麼安全下莊?只好一直連下去。
二十大後中國的3種可能:內捲、內爆、對外侵略
報:習近平一直統治下去,對於中國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吳:不外乎幾個大方向,一、中國陷入「內捲化」的長期停滯;二、觸發「內爆」的動亂
或革命;三、「對外侵略」來轉移壓力。
「內捲」(involution)原本是人類學名詞,現在被中國通俗化,變成大家講的「從內捲
到躺平」。但這個字一開始是用在農業結構上(指耕作過密化,有增長無發展),後來被
引用成廣義的政治經濟概念,意指對內指涉(例如所謂「內循環」)、沒有真正發展,鎖
國,最後變成停滯。典型的案例就是蘇聯。中國這個超大型帝國,很可能步上蘇聯帝國的
後塵。
例如正在發生的美中科技戰,西方先進國家正在切斷對中國輸出高科技、專業人才與發展
經驗。就現在的狀況來講,中國要自行突破科技壁壘,是比較悲觀的。當然不是說絕對不
可能,但客觀的背景因素使然──像是中國經濟成長早已放緩,國內產業出現「泡沫經濟
」,但中國人口結構卻要快速老化,最慢2025年開始人口負成長、預計2030年進入超高齡
社會──於是中短程經濟狀況看衰,人口結構往下掉,而前面講的繼承危機問題也不可能
鬆綁社會維穩。於是國家就愈來愈封閉,官僚系統則會持續肥大。可能一段時間的國家控
制滿穩定的,但這個體系的最後結果,就失去國際競爭力。
第二個方向是「內爆」,這裡指的可能是軍事政變、內部動亂或人民革命,但也可能推導
為第三條路的「對外侵略」,例如日本在明治後期演變到昭和前期的軍國化階段,或者是
德國從威瑪共和毀壞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都是我們熟知、對全人類也都很慘痛的案例。
報:所以就台灣的角度,3種路線那個最安全?
吳:比起內爆與對外侵略,中國內捲鎖國,然後跟美國達成了一個新的對抗平衡──也就
是再一次的「新冷戰」──對台灣相對比較安全。
二戰之後,從1948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機到柏林圍牆蓋好,總共歷經13年。但在柏林圍牆築
起後,冷戰的局勢反而大致穩定,因為東西陣營的界線自此確定。當然這很弔詭,很無奈
,很悲傷。
這場新冷戰的柏林圍牆就是台灣海峽。這樣說很殘酷,但新柏林圍牆就是築在台灣和香港
中間,香港實際上現在已被關入中國鐵幕裡。
如果是新冷戰,雖然結構相對穩定,但台灣會不斷遭遇摩擦事件、更焦慮、神經緊繃。像
是防空識別區(ADIZ)的空軍對峙、中國軍機突入海峽中線、灰色地帶作戰等等,各種風
險也會升高並變得頻繁。但必須強調,中國軍機密集擾台根本不是台海專屬的問題啊,我
們要用區域整體與全球規模來檢驗,中國軍隊對外試探,也同樣對日本、韓國、南海諸國
造成緊繃的壓力,是東海─台海─南海連成一片的大範圍戰略關係轉變。
假若新冷戰不可避免──冷戰顧名思義就是沒有熱戰──對台灣長期而言反倒安全,但這
裡的關鍵是:美國是否給予台海安全足夠承諾和嚇阻力。再來問題就變成我們自己要如何
回應前線的「動盪成本」,譬如我們勢必得為了嚇阻入侵而增加軍備,我們的高科技產業
可能會開始大量(被)分散到美國、日本與德國。我們要怎麼回應?要怎麼永續保障我們
的科技實力?台灣又該怎樣藉此抓住機會,精準經營與西方的合作聯盟?這些都是迫切要
面對的國家發展課題。
戰略清晰還是模糊?解讀與黎安友的對話
報:中國的鎖國內捲, 仍會觸發台海動盪嗎?
吳:回頭來看二十大、來看習近平對政治局常委會的鬥爭,中國政策已不可能偏離習近平
格局,所以你說要上李強還是李克強?差別都只是微調,中國基本盤的各種問題,已超乎
任何領導人能憑一力解決的程度。
我想談一個觀點:我們現在習慣都把很多問題都怪給習近平。確實,我也同意習近平做了
很多很糟糕、很駭人、很錯誤的決策,但觸發這些決策的基本結構,其實在習近平之前的
中國就已逐漸模塑成型。
譬如說,胡錦濤─溫家寶的第二任期(2008~2012),中國國力的滑坡就已露端倪,也開
始用力對公民社會掐脖子。雖然那個時候,胡溫政權就在賣力宣傳中國國力鼎盛,像是
2008年的北京奧運,還有中國四兆大基建、擴大內需市場,號稱拯救全球金融危機,大家
還記得這些論述嗎?但事實上,中共高層的腐敗醜聞、民間社會的怨懟不滿、發展成果的
分配不均、地方債台高築以及人口走衰的中等收入陷阱等,都已經從那之後開始浮現──
你甚至可以説,習近平接手的中國是一個外表光鮮的爛攤子。
走到現在,中國的基礎建設做起來了,中國總體的國力還在相對高峰,還沒有衰退很厲害
,但如果看進去,它的負債那麼多、死錢那麼多、鬼城那麼多,現在房地產泡沫是很糟糕
的,而人口的絕對數大概從2025年就開始掉了。
但中國總體國力的下滑,與「中國軍事力量發展」中間有會一段發展時間差──中國在經
濟高成長期大力投資解放軍擴軍、軍隊現代化的成果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收割,就算經濟指
標放緩,中國的軍費預算也預計會再持續成長一段時間,預計解放軍的軍力還會有一段5
~10年的快速擴張期。但同一時間裡,近4年才開始嚴肅面對中國擴張威脅的美國,光是
重新調整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策略與基地部署,最快也需要幾年的重整空間。短期來看,美
國的軍事力量還是遙遙領先中國,但在台海周邊的美中戰力差距,卻會在這5~10年的過
渡期快速拉近,甚至會誘使中國在「還有機會打勝仗時」冒險攻台,利用這個機會之窗。
這也是美國不斷警告2027年台海可能開戰的主要原因。
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最近和多名國際政治學者,在《外交
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聯合發表文章〈如何避免在台灣開戰?〉(How to
Avoid a War Over Taiwan),主張美國應在台灣問題重拾戰略模糊,並重新向北京保證
「不會視台灣為主權國家」與「不支持台灣單方面獨立」?
吳:黎安友是我敬重的老師,也是親密的朋友,他是觀點一致的自由派,但我們之間時常
辯論對中國與世界局勢的看法,我明白他們的意思。但就這篇文章所強調的幾個論點,我
必須說:我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