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人人領6000!2022年超徵稅收貢獻大戶是誰?
2023-01-06 文 / 經濟日報
政府2022年超徵稅收,決還諸於民,宣布全民共享,一人可發6000元現金,引發該不該發
的爭論,但究竟「超徵的稅金」從哪來的呢?
https://imgs.gvm.com.tw/upload/gallery/20230106/128645.jpg
圖/政府2022年超徵稅收,決還諸於民,宣布全民共享,一人可發6000元現金。經濟日報
提供
政府2022年稅收超徵4500億元,行政院決議在扣除地方政府稅收700億元後,可運用3800
億元額度內,把1000億元彌補勞健保缺口,另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協助弱勢產業,剩餘
1800億元則將全民共享。
稅收是政府收入最大財源,超過八成,根據主計部總預算書資料,2021年實際決算數總收
入2.38兆元,其中稅收就達2.003兆元,是最大項目,占國家財政收入高達84%,其中所得
稅收入1.079兆元貢獻又超過一半,是最大稅基,其餘稅的名目頗多,小到菸酒稅,大至
關稅、貨物稅等等。
所得稅占最大 其中營利事業超過個人所得
所得稅中來自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貢獻比58%最大,個人交稅貢獻42%次之,根據2021年
政府決算數,買賣股票的證交稅2021年2753億元,占比25%算是突出的一年,2022年已經
大幅下降至1768億元。若撇開稅金收入,政府其他收入還有罰金、規費、財產收入、國營
單位收入等等,但占比都不高。
若好奇拆分「所得稅」組成,可以發現「營利事業所得稅」是最大宗,再來是「個人綜合
所得稅」,換言之,此次政府超收的收入來源中,這兩部分貢獻的稅金最關鍵,而企業在
2021年財報結算成績優於預期,是2022年政府稅收大滿袋關鍵。
https://imgs.gvm.com.tw/upload/gallery/20230106/128647.jpg
圖/經濟日報提供
而其實受到疫情影響,台灣防疫有成,且科技需求在疫情期間大爆發,都使科技產業跟航
運業獲利連續兩年都不錯,根據財政部官網資料,2021年其實政府也超徵稅收4327億元,
而更前一年,也就是疫情爆發的2020年當年度企業獲利重創,也是近5年來稅收低於預期
的一年。
護國神山台積電榮登企業繳稅冠軍 航海王陽明次之
而財政部雖沒有公布個別企業繳稅數字,但2022年繳稅企業大戶前三名呼之欲出,財政部
公布企業交稅第一名為550億元,經過交叉比對企業財報數據,被發現是護國神山台積電
(2330)榮任,而航運三雄的陽明光交稅金270億元居次,換言之,超徵得企業營利事業
所得稅中,冠亞軍貢獻不少。
https://imgs.gvm.com.tw/upload/gallery/20230106/128646.jpg
圖/經濟日報提供
超徵稅額既然是來自繳稅大戶們帶來的稅賦收入,要如何運用才得當?這引發各界討論,
許多聲音認為政府不會年年超徵,應將用於刀口上,包括減少國債,或者補助弱勢,甚至
獎勵振興產業。
另外學者也指出,超徵是用稅收高於預算編列數來論斷,那是相對值,預算編保守,來年
超徵機率就高,若加上近年政府為特別目的舉債的「特別預算」在內,就沒什麼超徵了,
比方前瞻基礎建設預算及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等等,這些臨時項目因
沒有在年初編列,政府必須舉債籌措財源,所以也有業界意見是不如將超徵拿去還債。
大家皆知收錢比發錢難,政府管理財政其實並不簡單。
本文轉載自2023.1.5「經濟日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