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elvetMikoP (杜凡)》之銘言:
: 聽說《無盡的玩笑》的作者很愛這本書就去借來看了。
: (突然想起來世界上有圖書館這種地方,暫時不買書了。)
: 正讀到一半,看到一段滿有感觸的:
: 「地獄的哲學建立在『非此及彼』之上。人與人之間要涇渭分明,甲之所得必為乙之
: 所失,人想要擴張必然會排斥他人或是吸納對手,生存即是競爭。」
: 「但上帝的哲學則恰恰是要規避這道昭然若揭的真理。萬物看似紛繁多致卻又交融歸
: 一,自身的好亦是他者的好。祂把這不可能的狀態稱作『愛』。不滿足於作為純數字化的
: 『一』(唯一神),祂同時也宣稱自己是三(三位一體),好讓這道關於愛的無稽之談能
: 有立足點,讓作為個體的人們能悖離競爭的天然宿命,進而去成就相輔相成。」
: 把愛寫得好美喔,是本好書。(小學生心得)
: 很建議你版的人閱讀,減少把「人」標籤化的心態,不要開口就是富二、資本家、臺女、
: 理組、文組、線蟲。黨同伐異BAD。
: (這本書台灣譯本也譯作《小心魔鬼很聰明》)
#1a3w9-Hg (Marginalman)
推 VelvetMikoP: 看了這篇討論我能理解我為什麼會跟你們兩個人感覺有03/14 07:16
→ VelvetMikoP: 種深層的不對頭感了。沒靈性。而且大概是把愛視為腦03/14 07:16
→ VelvetMikoP: 內電子信號或解釋成某種社會利益交換看的人吧。03/14 07:16
推 VelvetMikoP: 不是這個意思。就真的跟理性邏輯無關。怎麼說……感03/14 07:30
→ VelvetMikoP: 覺你們倆都沒感受過被人真誠對待或深層的愛過,愛到03/14 07:30
→ VelvetMikoP: 會想要推己及人,再把這種善意或愛意乘上數倍、不計03/14 07:30
→ VelvetMikoP: 回報地反饋出去。所以才會糾結在這些經濟理論和主義03/14 07:30
→ VelvetMikoP: 什麼的跑不出去。尼采自己也大概是缺愛缺到瘋死的。03/14 07:30
您好 我很高興能在本版遇到C.S.Lewis護教著作的同好
與同好們分享作品是我最大的愉悅 我在C.S.Lewis護教著作中
最喜歡的一本是【四種愛: 親愛.友愛.情愛.大愛】
請讓我節錄當中幾段話,讓人相當有感觸:
「
人對上帝的愛就其本質而言,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始終是需求之愛,往往還純粹是需求之愛
。這點在我們祈求罪得赦免、患難中祈求幫助時顯得尤爲明顯。從長遠來看,隨着意識的
不斷成熟,我們也許會更清楚地發現:我們整個的存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需求;我們
的存在不完整,尚處初始階段,空虛而混沌;我們向上帝呼求,唯有祂能夠解開糾結、拾
綴鬆散之物。我并不是說,除純粹的需求之愛外,人不能帶給上帝什麽。高尚之人也許會
告訴我們,祂們已經超越了需求之愛。但是我想,祂們也會第一個告訴我們,一旦一個人
膽敢認爲自己能永遠處于那樣的境界,從此抛開需求的成分,那樣的境界便不複是真正的
恩典,将成爲新柏拉圖主義的幻想,甚至最終淪爲邪惡的幻想。」
「
我們可以說那些具有博大愛心的人“接近”上帝。這樣說沒錯,也可以理解。但是,這只
是“相似上的接近”,本身不會産生“趨向上的接近”。這種相似由上帝所賜,與那種緩
慢、痛苦的趨近沒有必然的聯系,趨近必須由我們自己完成(雖然絕非無援)。另一方面
,這種相似又是那樣地光彩奪目,所以我們才會誤將相似當作相同。我們可能會將只當獻
給上帝的無條件的忠心,獻給人類的愛。於是,人類的愛就變成上帝,同時也就淪爲魔鬼
。它們會毀掉我們,也會毀掉自己。因爲,自然之愛一旦被允許變成上帝,便不複是愛,
名義上雖然仍舊是愛,實則可能變成複雜形式的恨。
需求之愛可能貪婪、苛刻,但不會自立爲上帝,因爲與上帝不夠接近(相似上的接近),
不能有此奢想。」
「
沒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植物既需要上面的陽光,也需要下面的根莖。根莖必定
沾滿泥土,但是,祢只要讓它留在花園裏,而不是不停地揚在書桌上,這些泥土大部分是
幹淨的泥土。人類之愛可以成爲上帝之愛的光輝形像,足可以達到這點,但也絕不超出于
此。相似上的接近有時候會促進趨向上的接近,有時候會妨礙趨向上的接近,有時候既不
促進也不妨礙。」
把愛寫得好美喔,是本好書。
很建議你版的人閱讀,減少把「愛」標籤化的心態,不要開口就是靈性、大愛、
犧牲奉獻、無回報的善意。空談自己有靈性有大愛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