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乃子乃子乃子虎視眈眈》中,鹿笑虎是處女的那一段讓我看了挺不舒服的。【我看到
不少人在批評這個處女梗(註)】,但是在予以嚴厲批評之前,有一個細節讓我注意到《
鹿乃子》其實相比於過去的動畫(或者也許日本的現實文化亦然?)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
:
https://imgur.com/b9hIE9x
.
我們中的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那個笑話,就是日本人吐槽日本社會中的好幾個不同面向在
「未成年脫處」這一點上交匯但全都相互矛盾。
.
從這個笑話中我推測,在日本的社會現實中,這些不同面向不會同時顯現在同一個場域內
部。換句話說,「未成年人彼此之間以另一個未成年人是否有過性經驗來妄加判斷其是否
有人格缺陷」的這個潛規則,我想應該是跟「代表著法律、道德等其他面向」的成年人不
會同時出現的。
.
《鹿乃子》之所以讓我在觀賞時遭遇中斷,顯然是因為【老師也不加思索地加入了對虎「
還是處女」的逼問】,這個因素讓這段演出不只是「好笑」,也不是「可恨」——而是精
神分析意義上的詭譎(Uncanny)
.
==========================
.
《鹿乃子》處女逼問的詭譎性,是它跟靠北屏中那篇文的決定性差異——前者保有被理解
成戲仿性顛覆的可能性,這讓我們也許不能過快論定它是對該迫害性文化的簡單再製。
.
或者從一個後現代的立場來說,當我們把重心轉向到「生產出更具價值之閱讀」,那麼面
對靠北屏中的那篇文章,我們可以去分析這種仇恨行動是如何造成傷害;而面對《鹿乃子
》,其文本允許我們從「詭譎的處女逼問」這一演出,延伸探究「成年人—未成年人」、
「法律—次文化潛規則」彼此之間在日本社會中的交互——而使得這種閱讀得以可能的,
會不會恰好正是被好色龍棄之敝屣的「無邏輯的無俚頭」呢?
.
如果「邏輯=可理解性」本身已經是某種帶有主流成見的「循環論證」,那麼用「是否具
有直白的可理解性」來論斷文學作品之價值是否一定站得住腳呢?反之,如果確有相當一
部分的文學作品,其價值正奠基在某種「不可讀性」呢?
.
===============================
.
萬一某些內容所蘊含的創痛——
.
——例如:本該象徵正義與保護的教師本身也消融在「剝奪人隱私」的霸凌行為之中,而
其受害者正是一個努力讓自己在社會中重新偽裝成一個可被接受的身分的他者——
.
——劇烈到不得不以「無厘頭的喜劇形式」才能從文本中一閃而過呢?
.
(補:順帶一提,我覺得這裡的結構其實比較像是Fluffy脫口秀中「你什麼時候見過這麼
胖的恐怖分子?」——換句話說,對虎來說糟糕的是這個社群吹捧了一個真正威脅到她認
同內核的嚴重缺陷,而她獲得的並不是「正常」的身分,而是被剝奪了「失常的可能性」
,我認為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分析。)
.
===============================
.
「無俚頭」如果可以類比於「自由聯想」(或者口誤),我們是否可以說這也有顯現出無
意識真理的可能呢?並且,面對無厘頭,讀者是否也可以效法精神分析師,以「自由懸浮
注意力」來閱讀它呢?
.
我指出「處女逼問的詭譎性」,【並不是】要主張《鹿乃子》就是一場精心策畫的顛覆行
動(這反而使得那一幕更不可能被設想出來)——
.
而是要指出,在任何一部「在乎邏輯」的作品中,那個老師都很有可能(會被壓抑入無意
識而)不會參與進對虎的逼問中,然而「無厘頭」所解除的自我審查,使這個演出得以可
能(以幾乎是夢的形式),接著在我的觀賞經驗中形成了詭譎,進而讓我注意到不同社會
面向間可能的避讓關係——在這個意義上我懷疑「預設一個融貫的邏輯」是否真的是適用
於「無俚頭」作品的審美標準?
.
註:我發覺這兩天來攻擊我的人幾乎都只有讀我文章的第一句,所以我特地加註說得更清
楚給這些猴子看。這篇文章不是在批判《鹿乃子》的處女梗,反而是為其辯護到一定程度
。而這篇文章的主旨則在於對好色龍的論點提出質疑,因其排除了「無邏輯的無厘頭」顯
現受壓抑內容的某種潛力。
.
註:我把「處女嘲笑」修改為「處女逼問」,因為我仔細想來「嘲笑」其實是透過視覺圖
像的符碼化,在虎的視角內部蘊含著的,我不特別強調的話,可能會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