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PjmBrtjtY
1992年,李永豐與柯一正、徐立功、羅北安、吳靜吉,秉持著『兒童需要兒童劇,臺灣需
要臺灣的兒童劇』的理念,懷著「just do it」的幹勁,創造臺灣兒童戲劇夢工廠的期望
成立紙風車劇團。[1]團名寓意「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是團隊的精神象徵。致力於
兒童教育和娛樂,策劃大型文化活動及戲劇演出,透過多元的表現手法,以期帶給孩子新
的視野及想像。[2]在臺灣各地劇場演出外,亦曾赴紐約、巴黎、香港、澳門、北京等地
,展現臺灣兒童劇場的創意。[3]
1995年,臺灣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劇團舉辦「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
,連續十年期前往各地國中和高中推廣戲劇,包括課程、演講、輔導成立社團等措施,影
響深遠[4];1999年開始舉辦六屆「超級蘭陵王」戲劇比賽,吸引許多年輕朋友參與。許
多當年受到戲劇啟發的學子,如今成為表演藝術的演出者或行政工作者。[5]
自1996年起,以十二生肖為主題,從鼠年開始,創作《貓捉老鼠》,一直至豬年創作《跑
吧!小豬》,為「兒童戲劇」帶來特有且獨特的創意演出形式。形式包括話劇、歌舞劇、
偶戲等,演出現場強調互動,透過新奇道具與劇情設計,打破舞臺限制,臺上、臺下交融
一片。[6]
1998年,紙風車劇團開始創作「巫婆系列」,透過「巫婆」做為代表形象,系列作品中以
《紙風車幻想曲》自創的「巫頂」角色,最具代表性,身受臺灣孩子的喜愛。[6]同年2月
20日,紙風車劇團以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名稱向臺北縣政府文化局申請立案。2013
年再度啟動「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巡演計畫。[7]
2006年發起《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完全民間捐款,以國家劇院級的演出到全
國319個鄉鎮演出,歷經5年完成,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見的文化運動。[8]
2010年創作《臺灣新童話》臺灣有許多創作者致力於以臺灣本土題材創作故事,讓孩子們
藉由故事更加瞭解自己生長的環境與文化。[9]紙風車劇團以作家小野的繪本「寶莉回家
」,製作第一部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10]
2013年至2023年止,連續11年獲得文化部「臺灣品牌團隊獎助計畫」補助,為臺灣品牌團
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