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政治迷思

作者: surimodo (好吃棉花糖)   2025-01-07 11:47:38
政治分眾的迷思:財劃法的認知落差
剛剛轉貼顏老師的貼文,有朋友問:「總統還沒簽署『財劃法』修正案,怎麼可能現在就影
響預算?」
這句話讓我突然理解了一件事——原來大部份人對預算運作的邏輯可能並不了解,才會被簡
化的政治話術混淆視聽,覺得這些修法和自己的生活無關。
但事實上,這些影響早就開始了,而且會越來越快地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預算運作的邏輯:今天的錢,是在計畫未來的事
不管是研究機構、政府部門,還是公共服務機構,預算從來都不是「有錢就花,沒錢再借」
這麼簡單。它更像是對未來的一種計劃和調配。當經費預測出現變化,當下的開支模式就必
須立即調整。
為什麼? 因為一旦知道未來的資源會縮減,今天的每一筆錢就得謹慎使用。你不會等到明
天錢用光了才開始省錢,這不是管理預算的正確方式。
無論是頭家或是打工仔都知道的例子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開店的老闆,已經知道下半年度某個商品需求會下滑,你會現在就
減少庫存停止進貨?還是繼續叫貨,等到下半年貨賣不出去再處理?
同樣道理,當公共單位已經知道未來經費會縮減,今天的支出計劃就會被壓縮。
再換個更貼近生活的比喻:如果你已經知道三個月後你會失業,還會有六個月找不到工作(
也沒有任何人會借錢給你),你會現在就開始減少開支?還是等到三個月後再做打算?
我想無論你是打工仔或者頭家,應該心裡都有雪亮的答案。
為什麼有人以為影響還沒來?
可能很多人把個人的財務經驗,套用到了公共單位上。覺得「錢還在,怎麼會有影響?」但
對於機構來說,預算的運作是年度計劃的概念,不是用一天看一天。
尤其是當經費削減的法案已經通過,相關部門的操作早已開始調整,等待的只是形式上的簽
署程序。
比如一個三年期的研究計畫,經費早就分配到未來的使用。然而,當今年的預算被削減時,
計畫規模就得立刻縮減,甚至可能直接終止。這些變化,往往是在我們未察覺的時候已經悄
悄發生。
藍白話術的迷思:總統沒簽署就沒影響?
藍白陣營的話術很簡單:「總統還沒簽署,所以影響是假的。」他們會這樣說,我覺得也反
應即使是藍白的支持者,對於「財劃法」的變化也會覺得憂心,所以他們用了這樣子的說法
,去安撫群眾。
實際上這種說法 ,根本就是等同欺騙而非教育他們的支持者,也不告訴他們現實世界中預
算運作的真正邏輯。
這些話術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就是要讓一般人覺得事情還「沒那麼急」,進而降低對這些法案的警覺,或者讓人以為
削減這些經費對自己完全無關。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公家機構的事情,跟我們普通人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當研究
經費被削減,基層服務被壓縮,地方政府因此無力支撐運作時,影響就會直接落在我們身上

比如,學術研究經費削減,可能導致教育資源減少;基層服務縮減,可能影響醫療、警消、
教育、餐食、公路維護等基本設施的運行。而這些影響並不會等到明年才來,現在就已經開
始了。
解決問題的關鍵:現在趕快參加連署罷免
當越多人被這些話術蒙蔽時,這些法案的推行就越顯得理直氣壯,影響也會更加深遠。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罷免這些藍白立法委員是重要的行動。透過罷免連署,就是一種更直接的
「公民不同意」的彰顯,不要等到「大多數人有感覺」才行動,或「 我有感覺才行動」。
因為當多數人有感、或你有感覺,意謂傷害已經造成,到時才行動就已經太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