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Pika (精靈皮卡丘)
2025-01-25 14:00:06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誰是最佳操盤團隊
前天科科教授轉了一篇關於中央大學校務基金投資和教育部長對此評論的新聞(詳見:「中
央大學台積電股票非常多;教長鄭英耀:台大要多學點」),燃起了我對研究各家公立大學
校務基金投資績效與方法的興趣,趁著有空蒐集了一些資料:
1. 直接先上比較表(圖一)。在主要國立大學中,台大和清大是唯二比較有規模(管理資
產超過台幣30億)的永續基金(指投資於非定存的金融商品,且偏主動型投資),過去8-9
年的績效也差異不大。但這裡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台大與清大對「投資收入」的定義是已
實現基礎(包含股利以及已實現的資本利得),並未包括年底mark-to-market的未實現損益
,這點和專業投資機構在計算投資收入的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應該是由於教育部對國立
大學會計處理的規定)。陽明交大、成大、政大的永續基金規模較小(台幣1-3億),目前
仍處於測試階段。
2. 台大在財務報表或是預算書上從來沒有提供過明確的基金規模,但在2023年的ESG報告中
第一次提到了「股票和基金投資部位」合計金額約台幣27億(圖二),並且還有投資標的之
產業百分比與金額。如果加上現金與債券投資部位,我猜測台大整體永續基金規模可能在台
幣30-35億之間(我們理當可以用揭露的報酬率與投資收入數額反推投資基金規模,可是這
樣算出來的數字與ESG報告上的數字有蠻大的落差,因此我只能先已ESG報告上的數字為主)
。
3. 請不要將台大永續基金的績效跟0050台股指數ETF比較,這是因為在台大的財務規劃書中
有明確指出其投資報酬目標為「以年報酬率超過 4%為目標,並積極配置於高現金股息殖利
率之投資標的」。換句話說,這個基金比較像一個yield fund(從其持股產業別也可以支持
這個論點—電信、金融、食品通路合計佔比超過四成),更適合的比較對象是類似0056的高
息ETF。
4. 陽明交大非常保守,放了超過台幣50億在銀行定存(這部分的利息並未包含在比較表內
的投資收入中),而只有大約台幣1億在ETF(主要標的)和股票。而且這是在交大和陽明合
併之後的數字,如果看的是合併前交大的操作,幾乎完全都是銀行定存。
5. 政大是另一個極端,基金規模大約台幣3億,過去幾年操作頻繁,購買標的非常偏向共同
基金(「主動式管理基金」在2023年佔比超過80%),但績效不彰(不管是從已實現投資收
入來看來,還是包含mark-to-market的未實現部分。另外它在過去七年中有三年是虧損),
可見他們買的一定不是台股或是美股科技股類的基金,很好奇他們究竟買了些什麼(也許有
一定比例是美國長債類基金?)。有沒有校友要建議他們直接買ETF就好了?!
6. 從官方網站上的名單來看,成大的永續基金規模大約在台幣1億左右,但如果根據年度校
務基金報告書上的數字,反推回來學校投資在非定存類的金融商品金額大約在新台幣6億左
右。整體績效也算得上是穩健(但並沒有特別說明其投資收入是以已實現為基礎,還是包含
期末未實現損益),而且它在數年前還會揭露有多少是投資於自己的育成項目以及公司進展
,在財務規劃報告上也比其他學校做的相對詳盡,果然是「踏實」的校風。
7. 新聞中提到的中央大學並沒有單列出其永續基金規模,然後表單中的投資收入也包含了
定存收入(這也就是為什麼其數字會看起來比陽明交大與政大高出一大截)。它的財務規劃
報告書中有詳細列出持股名單(圖三)—問題是我在裡面完全找不到任何台積電股票(在20
24年七月底,中央大學的投資組合為170萬股0050、224萬股0056、15萬股元大ESG ETF和1萬
股的某上櫃股票)。那為什麼教育部長會說中央大學買了很多台積電呢?難道說透過0050「
間接持有台積電」也被算進去了嗎?另外中大校長說「由學校財務專業教授領銜,研究後做
長期投資」,所以研究後的結果就是買ETF嗎?我認同買低成本的指數ETF對絕大多數的國立
大學校務基金是好的策略,但其投資策略似乎與「主動選股」的表述並不完全一致。
8. 身為台大校友+捐款者,我認為學校有兩點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 資訊揭露:台大在永續基金運作的資訊不透明。相比之下,清大的報告書就值得學習,包
含核定投資數額、實際投資數額、平均投入資金、收益也拆分成股利與資本利得。
* 績效評估:台大在校務基金報告書中,對投資收入的KPI是「平均投資收入/負責人員數」
(目前台大投資管理小組由 8 位具投資管理專長的校內外委員組成,包含行政主管 3 位,
校外委員 5 位。這裡的分母是校內委員3位)。首先,用已實現基礎來計算的投資收入本身
就是個不佳的指標,因為這樣衡量績效會讓人不願意停損(沒賣出就不算虧損)而且太早賣
掉優質資產(提早鎖定獲利)。另外,單位人效比較適合用在人員薪資支出佔比較高的產業
(例如醫院衡量每個醫師的創收能力、軟體業衡量每位工程師的產出水準、Hedge fund衡量
每個分析師帶來新投資建議的損益),但台大校內委員基本上就是領固定薪水的公務員,而
且他們都還有其他非投資的職責,多增加一位或減少一位應該對整體投資績效沒有太大影響
,所以我認為使用這個指標衡量績效並無多大意義。
9. 最後想幫各家學校說幾句話,就算像台大每年可以從永續基金中得到約台幣1.5億的投資
收入,這筆錢比起學校運作所需支出仍然是杯水車薪(去年台大經常性支出約為台幣213億
,投資收入不到其1%)。相較之下,國外頂尖大學的永續基金至少都是美金十億以上規模,
學校對待投資收入的態度也更認真(專業投資團隊+公開且詳細的支出計劃)。我們除了持
續監督各大學運用永續基金方式外,如果校友們行有餘力,還請不吝回饋母校,讓它們有更
多資源為後續教育發展創造新價值。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k4NZRV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