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兩傳)練功中關於人體微細結構的一些體會與應用
練功中關於人體微細結構的一些體會與應用Part I
林兩傳醫師 榮春中醫診所院長
小時候跟著父親練了兩年空手道,差不多到了黑帶。國中時還是跳繩代表隊,因此練
就了還算敏捷的身手。但因為從來沒有打過架,所以不知小時候練的工夫到底有沒有用。
當了傷科醫生後,可能是因為父親的餘蔭和自己比較會吹牛吧(一個很會算命的朋友
鐵口直斷說我是靠嘴巴吃飯的),生意大好,才沒幾年一個晚上要看六十到百人,當然一
下子就把身體做壞了。當病人跟我抱怨痛的時候,其實我很想告訴他們,醫生比你痛多了
。
由於身體越來越不好,就想到該鍛鍊自己的身體了。因著小時的家庭背景,第一個想
到的當然還是練拳。當時傷科知識的漸增,知道瞬間暴力的活動,對於身體會造成的傷害
,因此就放棄了從小就看多也習慣了的外家拳,而選擇了練內家拳。
我跟每個想要入門的人一樣,都經歷了一段辛苦的擇師過程。我覺得老天特別厚愛我
,給了我一個無與倫比的傷科師父後,又賜給我一個神奇的功夫師父。於是我開始練楊氏
熊門太極拳和張鏡影先生傳下的華陀五禽之戲。
經過長久的練習,體會到內家拳沒有多年的涵養,肯定是用處不大的。
一般我們肢體所做的每個動作,都有一個目的,因這這個目的,大腦小腦設定運動計
畫,下達命令由肌肉完成。在這種命令之下,肌肉會以最短而直接的方式去完成,且使用
最少的肌肉。如果這些動作反覆的進行著,如同一些勞力工作者,時間久了,相關的肌肉
會處在某種程度的攣縮狀態,於是結構開始輕微變形,筋膜繃緊起皺折阻塞變硬,氣液的
流通便大受影響,小者局部的活動受影響,產生酸麻脹痛等現象,大者影響內臟功能,或
造成心理情志的異常,損害整體健康。而外家拳的使用肌肉形態和一般的勞力工作是雷同
的。內家拳卻正好可以改善這種肌肉使用狀況所造成的問題。
初練功時,師父教導的是,把以前的動作習慣拋棄,學習一種全新的身體運作方式。
練習中所有的動作都完全不能用力,必須全然放鬆。一開始這種抽象概念是很難體會的。
但隨著功法(太極拳和五禽戲)的操演,在師父持續的糾正中,不斷的提醒這裡沒有鬆,
那裡沒有鬆,這裡用力了,那裡用力了,點點滴滴累積了對身體的感受。逐漸明白師父所
說的“聽”,聽勁走到那裡,聽氣的流動。才發現這和我調骨時的用手看見骨頭,是很類
似的一種感受,都是放棄自身的主觀、意圖,去順隨感受,只是練功和治病感受的主體有
別而已。
幾年以後,才開始明白內家拳在身體上的作用和意涵。打個比方來說,我們平時的動
作勞動,都是把身體當作機器在使用,只要機器能發揮功能,沒有障礙,是不會去注意機
器活動中的各種狀態。而內家拳的練習,是讓我們既使用機器去完成目的的同時,也要注
意著機器運作的各種細節。注意力同時注視這主體和客體。
一般我們的動作,主要都是由屈肌收縮,以最短的距離去完成動作,因為專注在目的
的完成,基本上被使用到的整個系統的屈肌及伸肌都會處在收縮的狀態,屈肌的收縮會遠
高於伸肌。而練內家功法肌肉的運用狀態正好相反,在每個動作中,被使用的系統,其所
有的肌肉都是要保持在相同收縮張力之下的。因此必須要能感受全身每條肌肉的張力。肌
肉張力是由其上的肌梭及肌腱上的張力感受器而來的。這些受器感受的張力傳入中樞後,
會被分析解讀做為一種本體覺,而成為身體行動及肢體運用的根本,然後配合大腦下達的
動作命令,使用肌肉,全身協調妥當完成動作。其中本體覺雖然一直在運作著,但我們日
常生活中所謂的“感覺”(視聽嗅觸寒熱等),並未包含在其中,甚至很多人是完全感受
不到的。除非是肢體結構有了將會出現的傷害,而它發出了警告訊息,譬如說肌肉要被拉
傷了,肌腱韌帶要被撕裂了。
這種對於本體的覺受,覺知身體各部份的位置及張力狀態,是要訓練才能感受到的。
我們的大腦對於各種輸入的訊息,是經過篩選的,並非每種訊息都會受到關注,我們只會
注意與生命安全有關的或是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像是舌頭的位置,講話時肚子的用力處及
及手臂的揮舞,走路時頭部的位置,這些都是平時我們不會去注意的。
但練內家功法時,則要求每個動作,都要清楚的看見、觀照到身體的每個細節,務必
要每部份的伸屈肌都處在近乎等張力的狀態,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對於全身有一種透
明澄澈的掌握感。而能夠掌握這種感覺,是要有師父在旁邊,不斷提醒你,那裡沒有鬆,
那裡用力了,才能逐漸打破原有身體的使用習慣。
這種聽身體活動動態的能力,是要花很多時間去練習,養成,固定的。因為我們大腦
通常把這種本體覺受忽略了,現在要重新找出來,需要很多練習,拋棄固有習慣靜心感受
,才能逐漸掌握,就道家術語來說,是練習一種“動中定”,有定才能從成千上萬的感覺
訊息中,找出本體覺。而且大腦因為從不習慣去在自覺中分析應用本體覺,所以我覺得需
要長時間的養成,正是要大腦能逐漸形成新的神經回路,形成新的神經運作方式。
練習久了,逐漸會聽,才體認到身體一些以前從未知曉的連貫和運作方式。我們對身
體的使用,都是以肌肉的主動性為對象,而內家功法是以筋膜的被動限制性為運作的主軸
。筋膜是一種不可收縮性的保護、支持結構,如果肢體內的肌肉收縮不平均,則筋膜就會
受到某種程度拉扯扭轉或繃緊,這種拉扯在一般人身上到處都是,但因為不太會造成生活
困擾,所以大家都不在意,因此大腦對這種訊息都過濾不給回應。但練內家功法依靠的就
是這種筋膜張力。所有的動作,必須保持著肢體內部的筋膜張力均等,也意味著肌肉處在
一樣的收縮狀態,而且這種張力由腳到身體到手部都一樣,形成一個綿延不斷的張力線。
內家功法這種特質的好處有幾個。第一是真正的能夠疏理身體內部的所有障礙,疏理
肌肉、筋膜,所有的黏著或積聚會被清理。第二是用於武術時的以柔克剛,這第二點不在
這次本文討論範圍。
在談論疏理的功能前,我想先再談一下另外的一些練功經驗,會比較容易說明。
我的日常練功中,最主要的是躺著練呼吸。我的師父稱之為躺樁。躺著雖然比坐著容
易昏沈,但卻比坐著更能放鬆,也就是這種全然的放鬆,才能細膩感受呼吸時全身的牽動
。全身的筋膜貫串分佈到所有的組織,在全然放鬆下,只要有一個地方被引動,則全身都
會被牽動。因此藉著呼吸時,肋骨的漲縮,可以感受到全身的筋膜被牽動的漲縮。如果有
感覺不到被牽動的地方,就是那個地方沒有放鬆,鬆了就能感受到,這種動態,連手指腳
趾頭皮都能感受到。這種筋膜貫串相連的感受,也是內家功法,太極拳五禽戲的基礎,一
動周身動,因為在全然放鬆之下,一身筋膜成渾然一體,沒有各別單一肌肉的收縮,只有
立體網狀的筋膜被動被牽引著。
在躺樁的練習中,隨著身體呼吸的引動處不同,譬如說用胸式深呼吸,淺呼吸,各處
不同引動的腹式呼吸,及丹田引動的呼吸等,身體筋膜被牽動的形式都不相同。由著這各
不相同的牽動方式,逐漸明瞭身體內在結構的層次,也慢慢看見身體中的許多澀滯不通之
處。
由於看見了身體之中的各個澀滯不通之處,便能明瞭各種靜中才能感受到的不舒服的
來源。要清除這種黏滯糾纏於肌肉筋膜深處阻礙,單純的呼吸吐納,筋膜只能被略略疏通
改善氣液流通狀況,感覺會舒服一些,但沒有辦法改變筋膜的相對位置,也就是沒有辦法
在有問題處的筋膜做挪動翻旋重組,徹底解決問題。
一般人身上都會有許多這種隱形的阻滯,這種阻滯,有時會形成明顯的功能障礙,而
被稱之為疾患,包括肢體或內臟的問題,但當事人卻不見得知道是因這種隱形阻滯而來。
有些隱形阻滯只會造成輕微不適,或輕度的不知所以然的生理功能低下,甚至根本隱而不
發,沒有影響系統或全局。這種阻滯我稱之為氣血阻滯點。
打拳練動功時,由腳底湧泉引動而上,因湧泉受力偏向不同,而氣、力往上走的路線
便不同,再加上手、舌、眼的不同牽引,使得體軸呈現不同的旋轉及屈展開合,因此許多
的氣血阻滯點能夠被解開。氣血阻滯點能夠被解開,是因為該處筋膜能夠被充分展開而攤
平。要能夠充分展開,必需是在一個弧形下,有個能撐開結構的張力,才能完成。而動功
中身體陰陽經不斷的交替開合,反覆屈展中,無處不到,因此能自然而然的打開各種氣血
阻滯點。
依著在動功中的這種體會,我也在躺樁的吐納靜功中,模擬運用著。動功中氣血阻滯
點是被自然的解開,練功者未必知道,通常只是感覺身體變好,感覺變敏銳,氣行變通暢
了。但靜功中對身體的感受會比動功中敏銳清晰的多。在清明靜觀中對全身的靜態結構狀
況,及動態的呼吸心跳腸胃蠕動等,都容易有全面的掌握,因此氣血阻滯點,也容易被發
現。
我開始躺樁練習呼吸時,也發現身上許多氣血阻滯點,但是用正常呼吸及意念,因上
述的理由,無法將其鬆解開來,因此便想辦法改變呼吸時身體的動態,使能模仿練動功時
的狀態。吸氣時身體因肋骨的開張,全身的筋膜會跟著被牽引擴展,而這時我用意念鎖住
身體的某一部份,使身體只有一部分筋膜擴張,一部分不動。譬如說背動胸腹不動(陽動
陰不動),上半身動下半身不動,左動右不動,或是只有右肋肩帶系統動其餘不動之類的
,像一個氣球,一邊捏住,只讓另外一半鼓起。因為這樣一來,筋膜開展的幅度會大得多
。另外,如果察覺到氣血阻滯點,除了使局部充脹起來外,還可以微微調整身體引動的力
線,使該點處在張力最大的弧線上,即弧面的切線,則該處可以被充分的伸展攤平。
有時有些阻滯點以單純的靜態不動的躺樁是打不開的,需要身體做某種程度的曲扭,
才能攤平深處或斜走(跨過兩或三條經絡的)於身體的阻滯或皺折,當身體的姿勢達到了
攤平阻滯點的時候,再行深度的呼吸,這時常可以感覺到沿著這個旋轉的弧線,組織被撐
開的細微震動,如成串爆竹般的炸開著。
http://www.wretch.cc/blog/springdrlin/3459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