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人文學科的碩士生,大綱口試在四月中已考過,原先預計7月中至7月底要最後考
口考,以期這學期畢業。
教授對我論文第一、二、四章都沒太大意見,唯獨第三章最後一節,他怎麼看,怎麼不滿
意。最後丟了一本約500頁的書,叫我回看看有沒有幫助。
離開後,我爆炸了。當他四年的學生基本上就是放養,原典,二手導論書、論文集全都自
己找,書自己唸。指導教授也不太推薦英文二手資料,因為他偏好德語學界的研究。
會有這種偏好,其實跟英語學界和德語學界的研究方式有關。英語學界會儘量把該哲學家
的思想體系做細部的分割,但德語學界偏好以一種體系性的方式解釋該哲學家的思想。孰
優孰劣,其實不好說。但英文是學術強勢語言,有統計顯示:在英語哲學界的論文,僅有3
%的論文會引用非英語的二手研究。
找他討論文章時,總是無邊無際地談,寫好的文章常常常被晾在一邊,最後就是你再回去
看看哪本書。
7/25更新:
有網友寫信詢問後續情況,所以我做些更新
在昨天7/24,我完成了論文口試。整個過程的討論還是充滿著許多實質的討論,其中包含
我對我的研究對象的理解與詮釋。有許多觀點的碰撞還是讓我覺得大有收穫,沒有挑格式
問題。不過對我的口委們感到抱歉的是,我的口頭報告實在不夠流暢。報告約30分鐘,接
下來近2個小時都在提問與討論。當然,論文有不少地方需要再做補充或加深討論。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心得給想唸人文學科碩士的人。
人文學科的碩士階段旨在訓練學生有獨立進行研究的能力,有雄心壯志寫出具有原創性的
論文的確是一件好事,但仍要衡量自己的時間與能力。
當你在找一位教授當指導時,如果在和他初步討論你想處理的問題時,他不會太多花時間
和你討論你想處理的問題,分析你想處理的問題的難易度。我的建議,最好直接換教授。
一個負責的教授,會在你找他時,評估你要處理的問題適不適合做為一篇碩士論文的題目
,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想處理的問題太大,而不是太小。
當你簽下指導教授後,他不願意花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帶你讀主要文本,那我的建議也是換
教授。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學、哲學、歷史這種偏重文本分析的學科,沒教授帶著讀。慢
慢磨是可以磨出一些東西和你自己的理解,但往往只會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場。
要求教授帶著讀,不是要教授餵你東西,你也是自己要先唸過,建立初步的理解後,再和
教授交流觀點與意見。做這件事很花教授時間,很多教授沒心力做這件事。
然後,替教授們說一句話:指導一個學生到畢業,教育部只給$5000,除了成就感之外,到
底還有什麼誘因讓教授去帶碩士生啊。帶博士生至少還能找個傳人,帶碩士生根本在做功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