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台灣電影發展 講義

作者: MCL (MCL)   2007-03-21 22:19:44
台灣電影的發展
動盪的一年 1949
  從故鄉到異鄉的歷程
《阿里山風雲》影片外景隊到達台灣
 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出品
 導演張英,張徹 
五0年代
  戰鬥文藝政策下的電影工業
公營片廠的架構調整:
泪 台灣電影製片廠--攝制時事新聞片
泪 中國電影製片廠 --攝制軍事新聞
          軍中教育
          康樂影片
泪 農教廠與台影合併為中央電影公司
惡夢初醒 (1951)
薛平貴與王寶釧 (1956)
王哥柳哥遊台灣 (1958)
六0年代
 健康寫實電影.愛情文藝 . 武俠片
健康寫實電影
 場景:農漁村
 原則:樂觀的以倫理道德解決問題,故事具有光明的結尾
蚵女(1964)
國片起飛的巨作,向世界影壇挑戰,向國際市場進軍
養鴨人家(1965)
愛情文藝
泪 以瓊瑤為首
泪 慣以呈現差異作為故事的前提,愛情信念則以在被強調為克服差異障礙於安然通過故事危機的護身符
泪 故事場景虛置在故國中原,並結合歷史情境,民俗文化與文學典故,建立起幻象的時間/空間連接
泪 懷柔社會焦慮,撫慰女性的疏離性靈,強化思鄉情緒與國族認同
婉君表妹 (1965)
西施 (1965)
武俠片
泪 多將故事,假託在一個時空不明或全然虛設的背景上,以免落入臧否時事,藉古諷今之嫌.這樣一個毋須負責的烏託邦,也同時成為觀眾逃避現實挫折,釋放壓抑情緒的所在.在想像的世界裡,實踐精神上的正義,完成現實社會中不可能進行的恩怨情仇
龍門客棧 (1967)
七0年代
.愛國政宣電影.李小龍功夫片. 瓊瑤電影熱
.軍教片 .胡金銓美學
愛國政宣電影
 基本上都圍繞著對日抗戰題材;這樣的選材,無非是在過去歷史中,尋找勝利的記憶;藉以忘卻生活中的挫敗,建立一種心裡的防衛機轉.抗日影片激勵了民心士氣,與國民一同溫習抗日的最終勝利,也在勝利回憶中,宣洩了因中日斷交引起的憤恨情緒.
英烈千秋(1974)
女兵日記(1975)
梅花(1975)
瓊瑤電影熱
心有千千結(1973)
軍教片
融合軍事愛國片與青少年電影的喜劇風格
成功嶺上 (1979)
大地勇士 (1980)
胡金銓美學
俠女 (1975)
八0年代 以光影寫歷史
  新電影.侯孝賢電影美學
泪 新電影
泪 1982年中影出品的《光陰的故事》為起點.該片自然寫實的風格與文學表現的特質,象徵了新電影與舊派電影間的差別
泪 《小畢的故事》打開新電影起步的道路
泪 《兒子的大玩偶》則確定了新電影一詞的存在.
新電影特色
泪 導演們不再追求傳統「影戲」所講究的戲劇衝突與深刻對白,反而公平的處理影像,音樂和語言,並盡力實驗影音之間存在的各種可能關係,可能意義
泪 電影不再是喜劇或娛樂的附庸,而是富含影像聲音魅力的藝術形式.
泪 相信觀眾是電影的主動詮釋與感受者,而非傳統被告的受告知者.
泪 摒棄過度簡單,明白,煽情的敘事手法,轉而追求更曖昧多義,更貼近人生模糊灰色的經驗.
泪 電影不再是平鋪直敘的情節串連,而是破壞時空的前後閃現, 以及錯綜複雜的情感暗喻
光陰的故事 (1982) & 小畢的故事 (1983)
兒子的大玩偶 (1983) vs. 大輪迴 (1983)
侯孝賢.曾壯祥.萬仁 vs. 胡金銓.李行.白景瑞
殺夫 (1984)
侯孝賢電影美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