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五月天《自傳》:生命的綑綁與掙脫
(文長慎入,真的很長)
▍一張長達一小時的專輯
「寫長文」是我出了名的惡。
惡名昭彰,受到過各方質疑責難。
我其實一直在等一個問題,卻始終沒有等到過。
從來沒有人問過我:「你為什麼要寫長文呢?」
從來沒有人問為什麼。
五月天2016年的新專輯《自傳》,時間長達59分59秒、14首歌、近6000個字的歌詞,平均一首歌有425字。
神經病。
不曉得有沒有人問過五月天,為什麼要「寫這麼長」?
根據報導,本來唱片公司覺得專輯10首歌就夠了,但主唱阿信強烈堅持一定要13+1首,所以就變成現在我們手上拿到的超長專輯。
是什麼原因,讓五月天做了一張這麼長、這麼龐大的專輯?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阿信要寫快6000字幾乎沒有重複的歌詞,才能把想說的話說完?我找了數篇報導,沒瞧見答案。
結果,竟是司馬遷給了我可能的臆測推想和連結。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那天偶然讀到司馬遷寫的《報任安書》,是他因保李陵事件而受宮刑後,回給在獄中的好友任安的信。
可能司馬遷也患了「長文症候群」,即使用文言文書寫,他仍花2300字篇幅闡抒自己的不甘與志向;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的意思是:
周文王被拘禁時演繹出了《周易》
孔子在周遊列國卻不被重視、困窘時作了《春秋》
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
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
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後,《兵法》才撰寫出來
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着《呂氏春秋》
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懑而寫作的。
八個先人案例、八種不同的「困」、八段日子很難過的人生。
司馬遷說,這些經典都是人們在感情壓抑鬱結、不能實現其理想時,以記述過去的事蹟為著作來表達自己思想的產出。
對司馬遷來說,宮刑是可以羞憤至死的屈辱,可是他決定活下來,寫他的委屈、寫他的理念、寫那些當代人聽不到也聽不進的話,讓《史記》成就司馬遷早已注定殘缺的這輩子。
忽然懂得司馬遷寫長文的原因、也懂了自己的,而後不禁要問:
過去這幾年對五月天來說,也是一段難過、艱困、鬱結充滿磨難的日子,所以需要以音樂這樣書寫嗎?
如果這個猜測沒有錯的話,那麼《自傳》作為五月天的「史記」,真是一張相當勇敢、誠實而赤裸裸的專輯。
▍乍聽《自傳》-是吶喊或長嘯?
如果說上一張專輯《第二人生》是帶著很明確的答案來痛罵聽者的專輯,那《自傳》則反求諸己,在內心吶喊長嘯、和自我纏鬥逼問後產生的專輯,每個看似答案的東西,其實都是困惑。
換句話說,前者對話的對象是「你」,而後者更偏向於「我」。
你可能會問「吶喊、長嘯在哪?」
這個嘛…詞量爆炸是一點、情緒飽滿是另一點;我想先談詞量爆炸這件事。
你知道,話多的人,通常都有些無以名狀的焦慮、荒涼、糾結,內心一直有什麼東西在真空中剝落、再長出來,永無止境。
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身為「話多的人」,我會說,心腦的狀態如堰塞湖一般,水不停灌進來卻沒有出口、流不出去,只能潰湖、潰湖、再潰湖;而過程中每一塊崩落的土石,其實都是尚未解開的結,包著不解、矛盾和疑問,逼自己和自己對話。
乍聽《自傳》,會發現寫詞的人似乎有類似的狀況。因為沒有出口,所以他少數和外界連接的「節點」,例如歌詞,就成了潰湖時土堆石塊崩落的那些缺口,湖水猛得從縫間噴發出來,失控。
而就「聲音情緒」來說,我其實頭幾次聽《自傳》時是被嚇到的,因為聲音的情緒太強烈了。
不管快慢歌、大小調,幾乎首首歌的聲音都飽含激昂和悲壯,而且不少歌的高張還不是在一般情緒最滿的副歌才有,而是從主歌就開始了。(有事嗎?)
像【成名在望】後頭的尖拔、【人生有限公司】的爆裂、【頑固】濃濃哭腔、【最好的一天】顆粒分明的刻意喉音(其實好幾首都這樣)…唱的人聲線(包括合聲)紮實而力道強勁,好像把弦拉在崩斷的邊緣,連器樂的旋律線也都做得很滿,彷彿油門踩到底不用錢一樣。
我記得第一次聽完《自傳》後,人是處於虛脫狀態的,有點像喝咖啡造成心悸、或是剛跟別人大吵一架那種感覺,對方的情緒撲天蓋地淹過來,根本處理不及、也消化不來,一時半刻甚至很難評斷它好不好聽、我喜不喜歡,因為早就累壞了。
為什麼?因為他觸碰到的是關於「死亡」的恐懼。
我沒有細聽所有歌詞,但聲音直覺告訴我,這些是關於回憶、遺憾、失落、掙扎、道別的情緒,裡面有一個不得不捨棄的自己,必須跟他說再見;歌如死前的迴光反照跑馬燈,因為真的確定要死了,所以奮力吐出最後那一聲盪氣迴腸的不甘與絕望。
一點都不溫柔,太暴力了。
《自傳》比《第二人生》還要黑暗、還要末日,因為《第二人生》唱的起碼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性,但《自傳》連這點可能性都不給,只可直視死亡、沒有別的選擇。
這「暴力」到我甚至一度懷疑十年前《為愛而生》的那個魔幻、輕柔、甜美的五月天是「假的」,根本沒有存在過。
我不想這麼俗地稱《自傳》叫「用生命在唱歌」,能找到最貼近的形容,就是「吶喊」和「長嘯」。
我不確定五月天在做這張專輯時的個人狀態,可是我相信一定不會太好。
如果你相信音樂騙不了人的話,你可能也感覺得出來,創作者被什麼東西給囚困、綑綁住了,引發躁鬱症。
其音樂「說話」的方式,不再是《第二人生》那樣冷靜理性清明、結構嚴謹的風格,《自傳》是感性滿溢的作品,敘事踩在懸崖上,刻意將自己的脆弱焦慮從裡扒開來給你看。
乍聽之下,這是一張太過誠實、太過赤裸裸的專輯(特別是歌者的狀態太極端,讓樂手很難壓得住他的失控…),也讓我不禁想問「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終於被五月天自己開刀瓦解掉了嗎?把自己如此暴露在聽眾面前,真的不要緊嗎?
五月天,你們還好吧?
我是不太好啦,因為你們的歌越來越難聽懂,越來越複雜,灰色的地方越來越多,越來越沒有答案,實在很折磨聽的人啊。
▍細聽《自傳》-用哲學解構生命本質
由於無法接受《自傳》竟是作為一個「暴露狂」的存在(誰跟妳說的),所以我決定回到文字,也就是歌詞,試著拆解《自傳》到底在唱什麼。
在還沒翻開歌詞本之前,唯一在聽的時候就清楚打到我的那句歌詞,是【人生有限公司】裡的那句:就算你有想法,你也沒有辦法,人生無限問題,沒有解答。
「人生的什麼問題沒有解答?」我隱隱約約覺得這是個切入點。
然後,陸陸續續在其他首歌中發現幾個引起我注意的詞句,一類是關於「時間vs空間」、一類是關於「佛家/虛無思想vs世俗/現實價值」,其實分別代表著「有形的環境」跟「無形的環境」,相當有趣,我們稍微歸納一下。
首先,《自傳》當中玩了非常多的時空遊戲,就有許多,例如:
【好好】當中的「想要回到每個場景,撥慢每隻錶」想要操控時間
【後來的我們】當中「在某處另一個你留下了」、「代替我們永恆著」希冀平行宇宙
【頑固】第一句「我身在當時你幻想的未來裡」讓不同時空的自己面對面
【最好的一天】唱到「龐大或卑微、恆久或瞬間」試著衡量時空的尺寸
【終於結束的起點】歌名本身討論原點、開始和結束的定義是否相同
【任意門】試圖直接跳脫時空的框架限制
【轉眼】那句「有沒有人告訴我真相,時間就是最巨大的謊」最後甚想要否定時間的本質
人處在不同的時空座標中,是否就會讓其擁有的、或是看待自己的視角不同,影響到「人」的本身,是我看到歌詞當中提及「時空」要素時,想要處理的問題。
再來是幾個很「現實」的字詞,也抓住我的眼球。
一直都覺得五月天是個很務實、很跟著現實遊戲規則在這個世界走跳的樂團,這樣的主張跟取捨,在《自傳》中也毫不避諱、能清楚看見,例如:
【成名在望】這首歌最多,不僅歌名「成名在望」本身就是世俗價值的追求,還有好幾句像是「那一年的舞台沒掌聲、沒聚光」、「混跡過酒場的駐唱,才讀懂人性的尋常」、「背負過音樂節的重量,才體會每場仗都仰賴槍與糧」、「搖滾或糖霜、媚俗或理想、批判或傳唱」都可見。
【人生有限公司】再一次把那些代表世俗目標的成語搬出來,諸如「追逐富貴榮華、目標飛黃騰達」,還有「讓生涯最佳化,而夢想最小化,生存機率追求最大化」、「第三個部門負責財務計畫,要你去和現實打架」、「人生無限可能,誰能出價?」更是用力搧動銅臭味,企圖營造詰問的對比效果。
也因為這些「世俗」的詞句,才讓歌詞當中另一些帶著「佛家思想」的字詞受反差影響而跳了出來,像是: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的「匆匆輪迴又有何懼」、「荒漠唯一菩提」
【成名在望】的「曼陀羅花沿途綻放,我們光腳越過人間荒唐」(歌詞本還特別注釋曼陀羅花是代表什麼意思)
【兄弟】的「彼此都是彼此的孽緣業障」
【最好的一天】的「人間的罣礙都是相對」
【轉眼】最後根本明擺著講的四句「以為的日常,原來是無常,生命的具象,原來只是幻象」
把上述這些東西拼湊起來檢視,我認為《自傳》這張專輯探討的,是「生命的本質」,奠基在「存在主義」的世界觀上。
▍什麼是存在主義?
(希望我沒有理解錯誤)
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即「『思考』是我存在的『因/本質』」,但存在主義的哲學家認為「不對,存在優先於本質」。
也就是說,他們主張一切人事物不是「為了什麼目的,所以存在」,而是「物質本來就存在,意義跟功能是後來被賦予的」;就像不是人先定義「五榖可以充飢、提供人體能量」後,所以五榖才存在,而是人發現吃下五榖可以飽,所以賦予五榖「可以充飢」的意義。
這套思維套用到人身上,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也是一樣沒有意義的,其本身是虛無的,至於一切事件則是偶發、巧合而無常的,因此事物本身也同樣虛無、沒有意義。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將笛卡爾的命題倒過來:「我在,故我思」,正因為人事物的存在本身是虛無的,因此人的意識是全然自由的,必須透過自我意志自由地抉擇,才能賦予這個本已存在的生命意義。
「存在」(being)的意義由抉擇組成,因此存在對人來說是一個「行動」,即「選擇成為自己」。
而賦予意義的困難,本身難就難在「抉擇」是會影響他人、也受他人影響的。
他人的與你的互動(例如看待你的目光)會影響你的自由意志,因此「自我」的範圍其實是由「他人」界定出來的;當他人讓你違背意志而做出違心抉擇時,你存在的意義就會因此受到衝擊,所以沙特也主張「他人即地獄」。
「抉擇」,是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自傳》一直在探索人在有形環境(時空)跟無形環境(我vs他人/世俗的價值判斷)中如何「抉擇」,藉此尋找人生存在的意義。
▍《自傳》當中的存在主義
在《自傳》的14首歌中,大概有一半都明確在琢磨存在主義的問題。
有趣的是,最清楚闡述存在主義核心的,竟然bonus track、聽起來最輕鬆無負擔的【你說那C和弦就是…】的副歌:
你說那C和弦就是Do Mi So
然後G和弦會有Si Re So
當然了Am它就是La Do Mi
你的和弦 任你選擇/沒有人管 唱出你的自由
前三句講述的是「存在」本身,C和弦的存在由Do Mi So組成,G和Am也有其組成,這些和弦的存在沒什麼原因也沒有意義,就是這樣的組合而已。
而最後一句告訴你和弦要能成歌(意義),就是靠「選擇」、不受「他人」影響,來唱出自由。
【成名在望】是另一個我認為相當精采的作品,處理的是成名在望這件事本身存在的意義。
表面上看起來在講五月天成軍20年的逐步發展,可是歌的每段落最後的問句,才是精采的地方。(如果你看歌詞本,會發現兩句連著的問句,後句卻被打上了引號,這也是很別緻的設計)
前面段落問的是「為何追求成名」。因為「無退路的徬徨」所以「成名在望,會有希望嗎?」,這裡的問句是「那又會怎麼樣?」
第二段回答成名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因為「每場仗都仰賴槍與糧」、「夢是把血汗和淚澆灌在現實上」,希望才能活下去。
中前段有相當有趣的節拍轉變,突然跳出來問到底「應許之地」是什麼地方?回到原節奏後描述活下來後「成名」帶來的副作用,再反問「成名在望是風光還是瘋狂的火光?」,成名的目的跟意義是什麼忽然不清楚了,「那又該怎麼樣?那又能怎麼樣?」
中後段從小調轉大調,檢視回初衷,最最開頭追求的「意義」其實「根本沒多想,就是一種信仰」,所以到末段時對成名的結論是「成名在望、無關真相,如果你心始終信仰,誰又能怎樣?」
末句「你就能飛翔」再一次呼應了自由抉擇賦予存在意義。即成名只是手段/假相,並不是目的,「追求信仰」才是。
其他諸如「人生有限公司」問的:
「你曾掙扎過嗎?你曾反抗過嗎?」
如何使用生命 就叫「使命」是嗎?
人生有限選擇 誰在規劃
從死亡和界線等「有限」中,去逼迫人們意識到存在需要被賦予意義。
【頑固】當中:
每個故事的自己 反覆地問著自己
有什麼 是你永遠不放棄
一天一天你 是否還相信
活在你心深處那頑固的自己
呼應丹麥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說的,克服「不能擁有自我」的絕望,才能「成為自我」。
而這個概念在【派對動物】繼續延伸:
不願被當寵物 寧願變成怪物
我們都有覺悟 要瘋狂到日出
如果人生是一場整夜的派對,在日出(死亡、蓋棺論定)之前的覺悟就是要「瘋狂」(不受他人干擾地選擇自我),變成怪物就是成為自我。
因此【最好的一天】:
龐大或卑微 恆久或瞬間
人間的罣礙 都是相對
你懷念昨天 或期待明天
或是任何還呼吸 還生存 的每個最好的今天
any day, best day
執行「自由選擇」最後得出的結論,因為是人是自由的,所以任何一天都可以是最好的一天。
▍五月天式的存在主義:有你故我在
那另外幾首沒講經典存在主義的歌呢?探到後面發現,五月天對存在主義可能有自己新的一套詮釋,叫做「有你故我在」。
記得前面提到沙特說的「他人界定了自我的存在範圍」,也就是說「人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使人的存在有了意義」;只是沙特認為「他人即地獄」,悲觀主張他人和自己是對立的
可是五月天賦予關係正面的意義,認為「因為有你、因為有關係,所以我的存在因而有了意義」,像【兄弟】當中能窺探幾許:
只有你知道我都假裝正常
只有我欣賞你的惡形惡狀
彼此都是彼此的孽緣業障
能不能假設,只有「你」看到的才是我的「實相」,對其他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正常的我」都是假的?
【少年他的奇幻漂流】再度提到人和人的交互作用影響,規模更大:
無數命運流轉 打造了 無數的 相異的羅盤
如果世界只剩你我存在
為何人們依然 爭論著 那未來 而踐踏著現在
我們該珍惜如何的現在
無數交織自傳 相遇在 汪洋中 當你抬頭看
回過頭來,「自傳」是證明自己「曾經有意義地存在而非虛無」的證據嗎?如果是的話,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構築「存在意義」的證據?
只有「我自己」可以嗎?
「不行,要有你。」這是五月天給我的答案,還要有「人與人的關係」。
最完整同時呈現原版存在主義(我在故我思)和五月天版存在主義(因你故我在)兩個概念的,其實是第一首歌【如果我們不曾相遇】和最後一首歌【轉眼】。
這兩首歌在頭尾互相呼應,分別是《自傳》的命題跟答案。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 我會是在哪裡?
如果我們從不曾相識 不存在這首歌曲
那一天 那一刻 那個場景 你出現在我生命
從此後 從人生 從心定義 從我故事裡甦醒
偶然與巧合 舞動了蝶翼 誰的心頭風起
前仆而後繼 萬千人追尋 荒漠唯一菩提
是擦身相遇 或擦肩而去 命運猶如險棋
無數時間線 無盡可能性 終於交織向你
未知的 未來裡 未定機率 然而此刻擁有你
某一天 某一刻 某次呼吸 我們終將再分離
我很喜歡歌詞用「無常」的環境條件設定,來凸顯「你」的存在是這些無常改變當下唯一的意義。(為此我還特別去查了菩提到底代表什麼意思)
在相遇之前,「我們」是尚未崩塌的量子機率、是薛丁格還沒定生死的貓,一旦機率分布稍有不同,我們的存在可能完全相異,是這些量子態疊加、崩塌了之後,讓「你」跟「我」變成「我們」。(這點在〈後來的我們〉玩的平行宇宙梗中也有帶到)
【轉眼】把「我們」是我此生意義也講得很清楚,除了幾段歌詞連番問著「有沒有人」外,在最後四段:
有沒有人 告訴我真相
時間就是 最巨大的謊
以為的日常 原來是無常
生命的具象 原來只是幻象
這是我自傳 最終章
寫這首長詩 用一生時光
軀殼會解脫 藥罐和空房
我從嬰兒床 再走回光芒
有沒有人 知道某種秘方
不必永生 只要回憶不忘
我不怕死亡 只害怕遺忘
回憶是你我 生存的地方
有沒有人 知道那個地方
我能回到 我的最愛身旁
兒孫們都忙 就讓他們忙
離開的時候 就當我飛翔 自由飛翔
如果生命不是只有「一生」,而是不停輪迴、從嬰兒床走回光芒,那對輪迴的生命來說,什麼是留得下來的?佛家說的那些「緣業」又是什麼?
五月天繼續給了「存在的意義」答案,即經驗、回憶、過程,有「你」造就了這些,對五月天來說存在才有意義,也對回【任意門】唱的「全世界哪裡最美?答案是你身邊」。
「因你故我在」,這是五月天式的存在主義。
▍「自傳」的兩種意涵
所以,什麼是《自傳》?
若從司馬遷的所為來看,他的《史記》以記載史實為體,但以闡揚儒道價值觀為核心。 我覺得,五月天的《自傳》以「自己的史記」為體,但以思辨生命的本質與存在主義為核心,找尋掙脫生命綑綁的可能性。
當中還包藏「活在當下」這個價值觀(前面一直沒機會講)。其實從專輯的英文名稱history of Tomorrow也可以看出這點:明天的歷史,就是今天。
▍情歌在結構中的突兀
整張專輯聽下來數次後,我自己開了一個播放清單,叫「沒有情歌的自傳」,把【後來的我們】跟【終於結束的起點】拿掉,【好好】我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讓它留著。
為什麼要這樣做?
呃,因為我覺得這張專輯討論的東西太深入複雜,以致於情歌的相對淺出讓它們在專輯中顯得突兀,不管是就歌詞或是音樂本身來說都相對單薄許多,造成聆聽時會突然有「中場休息燈亮」的感覺,老實說,蠻干擾的。
這兩首歌不是壞,只是獨立出這張專輯成為單曲總感覺比較合理,具體原因我也說不上來,就是怪。
不過如果沒有這兩首歌,《自傳》應該很難有可以在演唱會或大街小上傳唱的歌曲吧,難不成要歌迷在演唱會時跟著飆【成名在望】唱到斷氣嗎?好像也不太可能,所以有兩首情歌在專輯中,就實務上的考量來說,還是相當必要的。
但扣除掉大眾情歌後,不難發現《自傳》是一張很任性、很自我的專輯,我覺得它是對「五月天向市場妥協、媚俗」一類批評最紮實的反擊。
▍這是一張忠於自我的任性專輯,由聽眾素養成就
如果我們把歌曲的「功能」分成兩種:一種是「投射型」的歌,也就是你在KTV會點來唱、點來抒發自己情感、唱完很爽很痛快的那種;還有一種是「對話型」的歌,是創作者在跟你講故事、但你不見得會把自己投射進去的歌,是你可能喜歡聽、但在KTV不會唱的那種。
很顯然的,《自傳》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偏向「對話型」的歌。
要做一張大部分都是對話型的歌的專輯,需要有很大的本錢,冒著這張專輯傳唱度不高的風險,也因此我猜當中的情歌是「緩和劑」,讓五月天在錢櫃好樂迪還有上榜歌曲,讓歌迷在演唱會上還有新歌可以大聲唱,特別是當每首歌的歌詞都相對複雜、沒有重複性時,我想這可能是某種折衷方案吧。
扣除情歌,這是一張非常不市場導向的專輯,正是因為五月天馴養了足夠龐大而能理解他們理念的受眾,所以才有本錢做這麼任性又忠於自我的作品。
聽眾是需要被教育的,五月天一直在訓練歌迷接受這樣情感情結不再淺白、不再適合全場大合唱或是k歌的作品。他們做的東西回到對音樂忠誠(loyalty),但我們聽到的漸漸不再只是音樂,這是聽者獨有、能享受抽絲剝繭樂趣的特權。
能有《自傳》這樣一張能在不同時間點上挖掘自己、自我療癒的專輯,我真的相當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