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書,從頭開始再看一次,能理解石頭對寫作的堅持。除了保持對文字的靈敏度,另外
就是強迫自己紀錄當下的感覺。當然也有記憶事件的作用......讀者仿佛跟著石頭的文字一
起坐時光機,走任意門,回憶當時發生的社會事件、跟著作者去各地旅遊,享受參觀歷史
文物、了解風俗傳說之後併發出的各種小故事。
這本書某個層面也是用散文和故事再詮釋《自傳》這張專輯,也許有人會驚訝(我個人是
不會啦XD),石頭和阿信的腦袋根本有一些地方是相通的:看事情的高度、感受周遭的敏
銳度...這些文字雖然是個體的表達,但同時讓讀者理解為何五月天是五月天。
我對書中談到教育的部分特別有共鳴: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開明和放任之間的拿捏;偽
空巢父親的心境轉折也很有趣。另外,石頭看另一半與姐妹淘聊天的那篇,對女性讀者來
說,則是一種被異性嘗試理解的感動。
最後與書名一致的同名小說,我個人覺得值得再三玩味。
看過許多作者的訪談,大約明白「母親」在作者的生命歷程中曾是令其困惑的角色,而男
主角許仔與父親之間少言沈默的交流、類似隔代教養孫子與阿媽之間的親情...感覺作者投
射了部分的自己在許仔身上。
字裡行間可以嗅到許仔身處的是80、90年代台灣經濟繁榮不衰的那個時代,許多人前往城
市尋找更多的機會、追求夢想,卻也可能在花花綠綠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家鄉雖然環境單
純,但漢人傳統對家族成員的束縛仍是根深蒂固,而這種羈絆,許仔從一開始的憎恨逃離
,到後來因家庭悲劇停下腳步承擔一切,其中心境轉變值得細細品味。
除了家人,思婕和依臻兩位女性在許仔的生命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思婕和許仔都可
謂逃離原生家庭而相遇,思婕讓許仔明白自己內心對異性、對家庭深層的渴望與需要。讀
者以上帝視角來看,兩人似乎有一樣的目標和追求,對彼此也有依戀...但除去肉體關係之
外,缺乏心靈上真正的交流,無法坦誠而終究有緣無分。依臻和許仔心靈契合、彼此扶持
陪伴,但橫在他們之間是依臻的疾病,不斷消耗著兩人共有的記憶。
最後遺忘一切的依臻在河邊戲水、驚嘆於眼前的絢爛,頓時讓許仔明白,執著於過去、被
負面情緒所牽絆的自己,或許不如全心感受當下的依臻來的單純快樂。結尾是開放式結局
,雖然不是世俗意味的happy ending,但許仔內心最後是平靜的,不再困惑、不再受憎恨
母親的情緒所影響。
故事中充滿了各種「留不住」,看似許多角色的發展沒有交代清楚,但作者文字中蘊含的
東方哲學已呼之欲出...用一句作者相關品牌的標語總結,那就是:「感受,如此重要。」
p.s.
過年前已經把書看完,但借給家慈當床頭讀物,所以今次的心得是憑記憶、輔以石頭哥的
臉書網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