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schew (convivial)》之銘言:
: 很奇怪,反對本土語言,認為小學一週上1節本土語言對學生負擔太重的人,
: 往往熱烈擁抱文言文,認為學生應該多多學習文言文。
: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英語很重要,可是如何提高英語的上課時數
: 就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應該取消本土語言,一派認為應該減少國文的時數。
: 真的是很有趣!
台灣學校教育裡,白話文和言文哪個教材份量重、時數多還需要還要爭論嗎?
除了高中國文這一門課程文言文佔50%以外,所有科目的作業報告、課堂討論、
教材編寫與教師傳授,白話文教育都佔有絕對壓倒性的時數與份量。
單單國文一科來看 國中高中國文加起來大約180課,
100年歷史的白話新文學作品明明就佔了將近120課,
3000年歷史的古典文學作品約佔60課,文言文哪有獲勝 ?
國語文課是教「中文」,到了高中階段進入古典文學的範疇是很正常的。
你去一個地方旅遊留學,剛開始瀏覽自然風光、都市景觀、美食小吃,待久了總是要
了解一點這個地方的文化淵源。國小、國中學了9年的白話中文,
高中課程概略瀏覽一下三千年中文的演變,欣賞選讀一下各時期名家作品本就是再
自然不過了,況且白話文學作品依然占有一半份量。
台灣本土作家向陽、鍾鐵民、劉克襄、亞榮隆撒可努、廖鴻基.......
的作品從國小教材就很普遍了,中學120課白話文還不夠安排台灣本土作品麼?
砍掉梁啟超、胡適、朱自清、徐志摩尚未成熟的白話廢文也就算了,
這135位本土作家作品的八字到底是多重 ?
哪來的自信認為他們的作品能取代 左丘明、屈原、司馬遷、諸葛亮、 曹操、
李白、杜甫、韓愈、李後主、蘇東坡、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
在中文發展史上的地位?
本土作家連署聲明與國際接軌更好笑,比較一下王德威、
孫康宜發起的連署,到底是《劍橋中國文學史》主編孫康宜、
克魯格獎得主余英時、把現代華文推廣到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比較能跟世界接軌,
還是那這些本土作家比較能跟國際接軌?就像中東問題不能只看問題的表面,
甚麼文白之爭,內裡都是意識形態的鬥爭,
廢物政府甚麼都搞不起來,搞這種剷除○○○,打倒○○○的遊戲最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