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我也想很久,第一次發文若有不妥請見諒。
我是台灣人,但我認為對中文母語人士來說最難的應該還是英文,
因為兩者的邏輯有個根本差異,其實這叢中英文寫地址的模式就可以看出來了,
中文是由大到小,英文是相反的,所以學英文的時候就必須轉換為他們的順序,
這點如果不是很經常在兩種語言切換,真的很容易轉不過來,
別小看這點,因為我們習慣的方式就是先講前因後果,然後最後才會講結果,
在高中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為何中學要分成初級與高級兩個階段,
初中台灣叫做國中,為何建國中學明明校名是高級中學,已經告訴你沒有國中部,
卻沒有人簡稱為建高,同樣為何不是中一高、中二高等等,
如果我對此有興趣,去網路上查資料,所有的介紹一定會先把前因後果講清楚,
例如:國民中學,是台灣對於初中的稱呼,原本小學畢業生初衷需考試,
在1968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教,取消初中聯考,小學可以直升,所以才變成國中。
而第二個問題,一定會是從前因後果開始講,早期的省立中學同時設立國高中部,
但同時也有縣市力的中學,例如台北室就有建中、成淵、大同、女中(現在的金華國中),
後因省教育廳實施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才把省力中學初中部結束,縣市中學高中部移交
給當時省中,當時台北市還是省轄市,
所以建國中學自然變成了建國高中,但建中已經成為習慣用法了,其他當時的省中也是相
同狀況,例如台中一中、台中二中。
看到了嗎?前面是先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為何是建國高級中學卻簡稱為建中,
其實是到了整段的最後才出現。
可是換成英文,就必須轉換順序,把重點放在前面,後面才是敘述前因後果等等資訊。
也是因為這樣,在兩種語言翻譯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中式英文或英式中文的問題,
因為兩者的邏輯就是剛好相反,
也因此中文母語者才不會有講重點的習慣,因為我們的語言就是要求把前因後果講清楚,
可是英文使用者要的是先告訴我重點,其他的後面再慢慢說,
但是,人類的生活不可能離開情境,包含時間地點,
以時間來說,因此配合整建式的來龍去脈來思考是最自然的事情,
地點通常也很自然的是由大到小開始接觸,去逛百貨一定是先看到剛開始的東西,
如大廳、停車場,然後會先到樓層介紹看看自己要的東西或專櫃在哪個樓層,最後才會視
具體要找的目標物,
當需要約地方碰面,一定事先講整體才會講具體,
「妳電影看完了嗎?下來一樓的星巴克,我在那邊等妳」
當對方不清楚另外提問的時候,才會變成英文的邏輯,
「再講一次好嗎?」,這時候可能會因為強調重點的關係而強調須注意的情境,
「星巴克,在一樓,電扶梯下來以後往哪個方向走,在哪家店旁邊」。
同樣敘述時間也是一樣的邏輯,時間要放前面,英文就必須講座什麼然後才
是時間,而且也是由小到大,例如日期的敘述,
但這應該不是人類自然的思考模式,這點我也不敢下定論,應該是認知研究的熱門主題,
也就是不同語言的思考方式會不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換句話說英文使用者是否需要經過
把整件事情倒過來想這個過程,其實透過大腦掃描都可以提供認知過程的很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