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後,我以為大家的家庭都跟我家一樣
每個禮拜至少有三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媽媽煮的飯
不可以看電視或報紙(當時也沒手機)
全家嘰嘰喳喳聊天聊到飯都涼了
然後三個小屁孩輪流洗碗、學做家事
每個月至少一個週末,爸爸會開車帶全家三天兩夜
(雖然每次一到飯店爸爸倒頭就睡毫無存在感XD)
看是上山還是下海
18歲以前,台灣每個城市跟外島我都玩過了
全家出門玩的合照洗了厚厚好幾大本
媽媽全職在家,我在學校幹嘛了,老師告狀一通電話就到
但媽媽不會先揍我,而是先聽我的說詞
然後根據她對我的認識,判斷是老師邪惡還是我真的欠揍
我所有表演、比賽她一定到場拍照紀錄
總是一副「我兒子最棒」的誇張眼神在台下看我
爸媽偶爾為小事吵架,三個屁孩偶爾為小事打架
但基本上還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長大後我才知道,像我家這樣的家並不多
有些人家裡不讓男生做家事,財產不讓女生繼承
有些人爸爸在外面有別的小孩
有些人爸媽整天吵架、恨惡對方
有些人考試沒考到幾分就會被爸媽揍
有些人爸媽講話都是情勒、控制狂
有些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做所有家事
有些人和爸媽沒什麼話聊,手足關係冷淡
有些人上學、三餐都得自己處理
有些人爸或媽在牢裡
雖然我還沒有35歲
但我大概國中開始就知道
經濟實力的差距是可能追上的
但家庭幸福的差距,可能一輩子都改變不了
而這才是人生最殘酷、最遺憾、最遠的差距
再多的錢都買不到一個幸福的家
上學時老師曾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好像也曾在男人版分享過:
幸運的人,打通電話回家就不用看心理醫生了,
不幸運的人,打通電話回家就得去看心理醫生。
我爸一而再再而三教我們的金錢觀是
「人有能力的時候,首先要照顧好家人,達成之後還有點錢的話,就用來提升家人的生活
品質,但做人不要貪心,品質再怎麼提升還是有個極限,有多的錢就要拿去回饋社會。」
所以我爸提早退休後,被動收入有一大部分自動轉入NGO
他說他賺的錢就是他的錢,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每幾個月帶我媽去環遊世界
他每天早上6:30起床運動一小時
因為他說到了這個年紀
爸媽的健康就是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我最感謝的是爸媽給我充滿愛的童年跟原生家庭
以這個層面來看,我覺得我是富到流油的富二代:)
p.s 長大才理解為什麼爸爸一到飯店倒頭就睡XD
社畜休假還要帶屁孩出門玩 真心respect
※ 引述《LuckyCheer (LuckyCheer)》之銘言:
: 每個人的經濟實力差距慢慢就出來了
: 最近姐夫剛剛牽一台賓士(大概三百多萬)
: 他不動產應該是要被課徵囤房稅的那一種
: 他家公司不算大 但大部分台灣人都聽過的那一種
: 大家會去思考以前大家都是同學 都差不多
: 為什麼現在差那麼多
: 我好兄弟最近也剛要牽一台BMW 的跑車
: 看看自己的貧民休旅車 嗯 本來去年想換L還是V的 但因為家庭因素只買了貧民車
: 今年想想還是去L牌再看看好了
: 我是儘量正面思考 賺的比人家少就多努力追上
: 大家怎麼去思考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