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產武器,我是有一些想法。
先講一下我自己的立場。我是認為現有武器國產化太過政治化,但現實不是
弄了個那智捷就好棒棒的世界第一。
不用講大家也都知道,台灣對外武器採購有很多麻煩。就算是美帝,
也會為了改善美中關係又或政黨傾向,而讓我們不是買不到想要的,
就是得買對方想賣的。但扣掉這點,台灣對自身的軍備規劃也是
問題一堆,我想講的是可以操之在我的部份。
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實力。
1. 台灣有些武器、像步槍或飛彈,有相當的開發或逆向工程能力。
2. 但向戰機這類的開發能力就有待加強,關鍵技術也受限於人。
3. 很多武器沒有量產規模。
4. 軍方很多時候只會畫餅,而不是提出實際可行的規劃。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震海案跟那個吵半天的相位陣列雷達。一邊是開了個
不知哪個時空的規格,而一邊拖了半天才拿一個技術沒達標的產品交差。
倒也不是說我們就只能吃美帝丟出來的骨頭,而是要找出自己的優勢加強。
1. 優先強化有量產規模的武器,像各式飛彈、至少美系飛機也能掛國產彈。
2. 認清現實不要去開發新戰機,我們玩不了這種大車。
3. 專注中小型艦的開發及持續生產,大型艦、如勃克或星座級那種噸位的,
外購或授權生產就好。
4. 相位陣列雷達仍要持續投資,但是是要弄小型艦用的、像OPY-2這種的。
第四點主要的考量是,美帝自己的產品規劃不一定符合我們要的,潛艦也是如此。
在考慮到其它國家軍購的難度及可持續性,這部份的錢該花的還是要花但
真的要做相當的節制。日本的十式戰車就是最好例子。
雖然各國有各國的需求,但自己做的成本也要考慮進去、畢竟台灣的軍費也沒多少。
另外,烏俄戰爭也點出另外一個重要的點,是我之前沒想到的。
依目前台灣的軍備儲量,很可能沒法支應跟中國打上數個月的消耗戰。
就算國內產線沒被炸掉,產量也絕對不夠填補耗損。這時候友好國家的儲備支援
就變得很重要,但若我們自己沒有這些裝備的操作經驗,這部份的支援就會
造成相當的困擾。
所以某個程度來講,買岸置魚叉對台灣反而是好事。而台灣的需求量也夠
支持雄二/三的量產,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這次甲車或許是不得不為,但先前的戰機研發新聞就真的要考慮再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