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kk33 (vikk33)》之銘言:
: How They Fight! The Russian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Tactics, Equipment And
: Effectiveness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U5cgBGcUk
: BTG由戰車連x1 機步連x3 砲兵連若干組成
: 900-1200人
: 延續蘇軍傳統大砲火箭轟一陣之後戰車機步衝上去
: 砲兵約佔1/3
: 加上預備跟守衛後方
: 實際能衝不過200-300人
: 而且這樣聯兵也超乎一個營長指揮能力
: 加上指揮僵化
: 可想而知
這其實宣判了"小型多兵種聯合作戰單位"死刑
過去二十年
各國陸軍多以機械化 科技化 火力強化為由
將聯合作戰的層級由"師"下放到"旅" 甚至是"營"
把多個兵種單位依比例塞進"旅"或"營"
似乎可以節約人力 單位調度上更有彈性
但也造成這些單位耐受性降低
只要一點人員裝備損失 因為缺乏預備隊可調動
很容易整體戰力就大幅降低
最終看似作戰單位很多
但每個血條很短 碰一下就失去戰力 只能撤退
像俄國營級戰術群 中國合成營 台灣聯兵營
預計都會有這種問題
打打反恐作戰還行 正規戰恐怕力有未逮
所以美國去年也開始軍事改革
放棄旅級戰鬥隊(BCT)這種小規模運用部隊的玩法
再次回到以"師"為單位運用的時代
有興趣可參考#1XnlC9HN (Military)和 #1XtjkzUF (Military)
美國陸軍改革就是為了面對俄國大規模作戰的威脅
台灣或許要提早考慮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