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報導,各國目前例如就反坦克飛彈的援烏數量,
是目前已知派往烏國的俄國戰車數量的10倍。
只是有個疑惑。在戰爭時期,一切從權,彈藥「消耗(使用)量」的覈實會嚴謹進行嗎?
依我個人狹窄經驗:平時的步槍實彈射擊測驗,有公差要撿拾並核對步槍彈空彈殼數量,
以此覈實彈藥帳目,確保沒有彈藥掛名被消耗而另外被取走。
那麼在烏國戰場上,烏軍實際上「擊發了幾枚個人攜行式飛彈」,援烏的相關國家會過問
相關帳目是否真實嗎?
先前看網友們是說,更早期的一些拿到美國軍援的刺針飛彈的受援助單位(例如阿富汗反
抗軍),戰後將有些刺針飛彈流入黑市,至少有恐怖份子們願意花錢購買,不會沒市場。
所以美國只好也花錢以消費者身份,參與黑市交易來儘量購回。
或是萬一若被某些受贈國戰後將這些當初用不完、但帳目上名實不符、還有多出的的美援
彈藥,另外作為某些站在該受贈國自身利益出發而以經濟或外交互惠條件給予第三國(搞
不好是美國的防備國)的話?援助國通常如何看待?慣例上是默認嗎?
那麼這次俄烏戰爭中,英美等國會是看制定什麼飛彈使用量的後勤帳目覈實的經管程序,
或是從簡、從權,不過問這種非平常時期的受援助當事國到底實際消耗了幾顆所援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