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台灣研究政策小組(由四位旅美台灣學者組成)
在RealClearDefense(RCD)的投書
(根據台灣研究政策小組的解說,這是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要求所成立的平台,
專職進行每天國際安全與國防相關議題的摘要簡報,並且發表專文討論。)
而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其實是辯護及遊說
尤其在美國一片不對稱戰力的聲音下,台灣維持傳統武力的必要性也應該被重視
下面是我將文章用Google翻譯後再稍作潤飾
也期望能夠拋磚引玉
==========================
https://bit.ly/39veh5q
台灣面臨中國戰爭威脅的準備
隨著烏俄戰爭持續時間突破兩個月大關,戰局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北約的協助下,烏克
蘭軍隊開始轉守為攻,將俄羅斯從目前的佔領區驅趕出去。雖然這場戰爭的最終結果仍然難
以捉摸,但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烏克蘭軍隊的成功之處在於採取了不對稱戰略。使用刺針
飛彈、NLAW、無人駕駛飛行器 (如TB2旗手、彈簧刀) 以及SpaceX的星鏈等新技術大大重創
了俄羅斯軍隊,為烏克蘭目前對抗俄羅斯入侵的軍事情勢奠定了基礎。
許多人相信,台灣也可以從烏克蘭的作為中吸取重要教訓。《紐約時報》最近的一篇報導稱
,美國希望台灣效仿這種不對稱武器的採購策略,而Politico 的另一篇報導則提到了更多
的細節。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台灣主要將目光放在高價的武器裝備上,例如 F-16、F-15、F
-18 和 F-35 戰鬥機。台灣也不屈不撓地想要取得柴油潛艦,甚至為此啟動了自製潛艦的的
計畫。而美國態度的轉變可能表現在最近的軍售談判中,拒絕出售賽考斯基SH-60海鷹直升
機的根本原因。美方甚至有人認為台灣最近購買108輛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是在浪費資源:
在台海戰爭爆發後的前幾波空襲中,有多少戰車能夠倖免於難?在這種新思維主導下,一些
美國官員希望台灣優先採購刺針飛彈和魚叉反艦飛彈等武器、構成台灣島不對稱防禦戰略的
一部分,而非其他昂貴的裝備。
但我們想討論的是,台灣應該透過平衡各種途徑來繼續構建其防禦能力,而不應該將這些戰
略相互排斥。把重點放在購買輕武器和小型軍事裝備上可能有助於台灣的防禦,但也可能會
暴露其他弱點。台海戰爭的兵推顯示,中國已經策畫了多種方式來威嚇台灣,例如海上封鎖
、兩棲攻擊、突襲、斬首或以上數種方式的結合。因此,將台灣重新定位為完全依靠輕武器
或不對稱戰略可能會大大地削弱台灣軍隊對人民解放軍的傳統威懾能力。而且還可能因此產
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使中國能夠針對這些先前不存在的弱點進而取得優勢。而最近刺針飛彈
的美國製造商因晶片取得困難導致生產延誤,也意味著將建軍方向完全轉移到少數幾個種類
是存在風險的。因此,在傳統和不對稱的軍事能力之間取得平衡對於台灣維持其對中國的嚇
阻極其重要。
在不久的將來,台灣政府仍然需要加倍對台灣國防工業的投資,以培植軍事供應鏈。台灣
有能力自力生產一些武器,包括雄昇地對地飛彈、萬劍空對地飛彈和國產柴油潛艦。台灣也
應該啟動與美方的溝通討論,在生產武器方面區隔分工,避免重複投資。更重要的是,台灣
需要藉由海空軍戰力來保持威懾能力。
誠然,台海兩國間的軍事力量已然失衡、差距逐漸擴大,台灣的海空戰力已經無法有效地驅
逐或拖延敵人。但是,若在戰爭開始時就迅速將制空權和制海權拱手讓給中國,將會使中國
輕鬆地壓制台灣軍隊的抵抗。換句話說,台灣仍然非常需要戰鬥機和飛彈等傳統武器來嚇阻
中國的入侵。
更直接的說,要達成同時加強不對稱及傳統戰力並沒有許多人所想的那樣難以權衡取捨。最
近,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支持政府增加國防預算,甚至是恢復徵兵制。台灣如果將國防預算
提高到GDP 的3%將能夠獲得更多的武器裝備。台灣的建軍方向本就應該是多管齊下、不偏廢
任何一端,而且現在也有了近年最高的民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