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源:https://0rz.tw/1rdxO
原文摘要:前參謀總長新書力主發展不對稱戰力 專家看法消極:2035年後難應付共軍
戴祺修 - 昨天 下午9:55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今(2)日發表「台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了
解的整體防衛構想」,內容強調台灣應積極發展強化不對稱戰力 ,才能對抗中共武統台灣
野心;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表示,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或者是華府官方目
前標舉的「不對稱武器系統」,雖然能在短時間內,以有限預算達到顯著提升國軍防衛作戰
能力的效果;但主要缺陷在於,「整體防衛構想」也許只能應付2027年(含)以前的共軍武
力犯台作戰模式,當時間邁入2030年甚至2035年,就越來越無法應付。
揭仲說,依照「整體防衛構想」,國軍對共軍犯台部隊的主要擊殺區,是從距台灣本島約70
公里的共軍「換乘區」海空域,延伸至台灣本島的灘頭與陸地;也就是當中共登陸部隊從浙
江、福建或廣東等地出發後,需要在離台灣本島約70公里海域,從海上機動隊型變換為登陸
作戰隊形,然後讓部隊開始朝台灣陸地前進;從共軍船團進入「換乘區」到第一波登陸舟艇
接觸到台灣灘頭,國軍大概有220分鐘至280分鐘左右的時間,可以對共軍船團與登陸舟波進
行攻擊。
共軍針對登島作戰進行改革 國軍攻擊時間將不到60分鐘
揭仲指出,不過中共也很清楚這個弱點,因此這波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調整日
後武力犯台聯合登島作戰的型態。隨著共軍在大型運輸機、新型運兵直升機、氣墊登陸船等
新式載具數量的成長,與共軍執行現代化聯合作戰指揮管制能量的提升;當時間越接近2035
年,共軍的首波突擊上陸將逐漸演變為「全方位、全時域、全空域」的「岸對岸」攻擊模式
。
揭仲說明,即共軍首波登島部隊,是從東南沿海各戰略投送基地與戰略投送點,搭乘各式高
速載具,快速越過台灣海峽與台灣本島海岸線的設防地帶,從海上與空中多點、同時進入,
力求在本島國軍防衛體系內實施全縱深的登陸攻擊,直撲本島國軍的重要指揮中樞與關鍵節
點。
揭仲強調,共軍聯合登島作戰模式一旦轉型成功,則在首波共軍突擊上陸時,不再有大規模
的船團集結,更無所謂的「換乘區」,原本可以用來殺傷共軍的時間,也從原本的220分鐘
至280分鐘,大幅縮水至不到60分鐘,使「整體防衛構想」所注重的擊殺區完全落空。
揭仲表示,因為2030年後共軍戰力的成長與聯合登島作戰的型態改變,國軍若仍維持「整體
防衛構想」的「大量精確小東西」之建軍模式,則共軍海空軍將能輕易進入台灣周邊各重要
戰術位置,將整個攻擊的重量直接壓上台灣陸地。
阻滯共軍作戰策略 揭仲:國軍應強化遠距打擊能力
因此,揭仲認為國軍不應只侷限於等敵人船團進入海峽,而是要強化對大陸東南沿海重要軍
事目標的源頭打擊作戰能力,盡可能攻擊大陸東南沿海數量相對有限的大型港口、機場、部
隊裝載區、部隊集結區與若干C4ISR關鍵節點,在共軍機艦與部隊出發前就加以削弱,以便
阻滯其戰爭計畫、破壞其作戰節奏,這樣才有可能替國軍的本土防衛作戰爭取到足夠的準備
時間,讓共軍無法達成「快速奪取臺灣,避免外力介入」的企圖。但這種跨海遠距打擊能力
,卻是「整體防衛構想」不喜歡的。
揭仲說,要應付2027年後的共軍威脅,國軍就必須具備遠距打擊能力,甚至要靠戰機或軍艦
發射遠距精準彈藥,攻擊離海岸線較遠的共軍目標;也要靠一定數量的潛艦,才能在共軍軍
艦出港後不久就發動攻擊。而要具備這種遠距打擊能量,許多項目必須從現在就開始進行,
才能在2035年、甚至2030年時派上用場。
揭仲也說,除武力犯台的威脅,國軍平時大多在應付中共的灰色地帶衝突,例如,軍機侵擾
或飛越海峽中線等;當共軍機艦出現在我方「鄰接區」外圍時,國軍不太可能以飛彈或水雷
等不對稱武器來應付,還是只能依賴所謂的基本戰力,即傳統軍艦、軍機來因應。
心得感想:
1.李喜明的著眼點大致上大家能理解他的角度。
2.只是如新聞最後三段所言部份,這是李喜明構想的短處,李的作戰構想無法有效處理。
3.不過可堪注意者,某陣營智庫例如本文所述的專家,對於共軍渡海運兵作戰的成效,
預估的情況跟版上已經形成多數結論的看法不同,揭氏個人判斷基於:
a.共軍新式載具數量的成長,與
b.共軍執行現代化聯合作戰指揮管制能量的提升
換言之在運兵方面,而且是軍用機船等級的百機齊發、千船齊發在他眼中當然可行,在他
看來,一者共軍2035年能有這麼多的機船數量、二來共軍能有對這麼多載具齊頭並進的指
揮管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