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無軍武點,分享一下糧食這個戰略物資在台灣的現況
首先所謂的糧食自給率,絕大多數都是由米構成的,
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學農的都這樣稱呼,黃、玉是飼料和榨油主力,小麥是人吃的)的
部份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平均起來就是30%左右。
再來必需建立一個觀念
台灣小農制度加上機械化程度低
不管生產什麼糧食,成本都無法跟進口競爭,
(成本甚至差十餘倍)
即使面積最大的米也不例外
糧食自給率為何由米構成呢?
主要是長期台灣農民只會種米,
而且產業鏈臻於成熟,所以我們常開玩笑
說現在種稻只要打三通電話就搞定了
打電話請代耕業者翻土、插秧和收獲就行,
而且多年來農委會一直無法輔導農民轉種其他作物(原因後敘),
而公糧收購據監察院報告,
107年收購費用達到最高峰100多億(每年),
而每年倉管費用幾乎快達3億(米不是入倉就沒事)
你各位就知道了
這種違反市場機制的代價是很高的
至於爲什麼不能轉作黃小玉,讓糧食自給率平衡一些呢?
農民也不是沒試過,以種小麥來說好了
代耕業者既不知道怎麼收,也沒有適合的機具(跟收米的機具不同)
就算有人知道怎麼收好了,他也不知道要銷給誰?通路根本不存在
政府嗎?政府在這塊沒什麼完整的配套
農民改種兩次覺得麻煩,自然回去種最簡單的水稻
綜上,糧食自給率的不平衡
並不是到時候大家改吃米就解決了
還有雞鴨豬魚的飼料斷料
和食用油原料斷料(涉及食品加工)的問題
問題其實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