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逆風文
新聞來源:信傳媒
新聞標題:美國該擔心的不只中國氣球 英學者警告:台海若爆發戰爭 美軍彈藥恐告急
新聞網址: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38607
內文:
美國8天內在美加境內擊落1個中國間諜氣球、3個飛行物體,13日美軍表示他們已打撈到
中國氣球的重要部件,包括被認為用以蒐集情報的感應器。
13日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
格(Jens Stoltenberg)指4個飛行物體「具有某種模式」。同日,美國副國務卿雪蔓(
Wendy Sherman)和日韓外交官舉行三邊會議,東京與首爾都表示支持美國對氣球採取行
動。
美國打下中國飛行器獲得國內外不少人肯定,然而英國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
警告這起事件中該被「戳破」的不只是中國氣球,還有美國的「自滿」心態,而且美軍必
須正視它「在台海戰爭爆發首幾週就宣告彈藥吃緊」的可能性。
(更多相關新聞:氣球事件後》8成美國人負面看中國 美各州限制中資購買農地和房產
)
現在正是北京挑戰美國的歷史「機會」?
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中國氣球至少3度入侵美國領土卻未被發現
,北美航太防衛司令部(NORAD)司令范赫克(Glen VanHerck)將之歸咎於國防部出現「
領域認知」差距(domain awareness gap)。
佛格森(Niall Ferguson)在《彭博社》撰文,回憶1987年「紅場事件」蘇聯防空網同樣
遭到突破,年僅18歲的西德飛行員魯斯特(Matthias Rust)駕駛小飛機成功降落紅場,
導致蘇聯國防部長、空軍司令辭職。反觀,佛格森批評,至今不見美軍高層因本次氣球事
件下台。
尤有甚者,佛格森直言美方的「領域認知」差距不僅存在於氣球事件,如果美中爆發衝突
,美國自傲的國防工業「不是沉睡的巨人,而是昏睡的老人」。
佛格森表示,美國政治學家凱根(Robert Kagan)在《華爾街日報》(WSJ)的文章〈挑
戰美國是重大歷史錯誤〉應該改成「挑戰美國是重大歷史『機會』」,因為現在在北京眼
中看來一定是如此。
耶魯大學史學家甘迺迪(Paul Kennedy)著作《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強調,製造業對國家至關重要,因為戰爭期間國家通常只能仰賴自己
大量生產武器。
(更多相關新聞:千萬別抬頭續集!兩岸氣球門不只每月一次 台灣空中情蒐破大洞?)
美軍武器儲備「開箱」怕是變「空箱」
佛格森指出,美國製造業量能稱霸20世紀,然而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2021年中國代工費
(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幾乎已是美國的兩倍。此外,美中誰具備更高「軍民兩
用」(dual-use)生產量能也值得考慮。
美國製造業相對衰退,也反映軍工業量能縮水。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國際安全計畫主任瓊斯(Seth Jones)稱之為「空箱危機」(Empty Bins Crisis),
美國軍工業並未為當前高度競爭的安全環境做好適當準備,在重大區域衝突中,美國使用
的彈藥很可能會超過國防部目前的庫存。
佛格森認為,俄烏戰爭進一步暴露美國軍工業產能不足,他列舉以下幾項數據:
1. 2022年8月下旬美國交付給烏克蘭的反戰車飛彈標槍(Javelin)數量,是2022財政年
度產量的7倍;
2.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給烏8500枚標槍飛彈,佔美庫存三分之一,美國軍火商洛克希德馬
丁(Lockheed Martin)將年產量從2100提升至4000;
3. 截至2023年1月,美軍供烏約100萬發155毫米彈藥,顯著減少該彈藥庫存;
4. 烏國每天發射逾5000發砲彈,此量相當於和平時期一較小歐洲國家整年訂單的數量;
5. 截至1月20日,美對烏輸送38套「海馬士多管火箭系統」(HIMARS),2022年初洛克希
德馬丁年產量為48套,現在升至60套,但要提升其精準度需要另外18-24個月。
簡言之,佛格森總結,規模相對小的俄烏戰爭目前只打了一年,俄軍表現欠佳,俄羅斯代
工費(MVA)僅佔美國十分之一,儘管如此,美國5大軍工業巨擘仍得努力增產趕上烏克蘭
的軍事需求。
5大國防供應商反映,由於政府需求難以預測,他們很難維持穩定的武器產量。畢竟,佛
格森提醒,美軍撤出阿富汗與俄烏戰爭爆發之間僅隔短短6個月。
中國採購高端武器裝備速度是美5-6倍
相形之下,佛格森引述CSIS報告警告,中國大舉投資彈藥生產,採購高端武器系統和裝備
的速度是美國的5-6倍。
根據《國家評論》雜誌(National Review),海軍也有同樣憂慮,例如缺乏「標準六型
」(SM-6)防空飛彈和反艦飛彈,美國海軍艦隊司令柯德爾(Daryl Caudle)曾表示自己
「無法諒解」軍工業並未供應他們所需的武器。
佛格森引述2022年美國國會稽核處(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報告,指有聲
浪質疑建造支出高達1320億美元的12艘新型哥倫比亞級核潛艦(Columbia-Class
Submarine)是否真能在2031年進入部署階段。
國會稽核處也發現17項大型軍工計劃都有延宕現象,包括DDG-1000驅逐艦、MQ-4C人魚海
神(MQ-4C Triton)海上偵察無人機、CH-53E運輸直升機和MH-139A灰狼直升機。
有時軍火交付還會因故中斷,像是2022年9月五角大廈發現「漢威聯合公司」(
Honeywell International)製造的F-35戰機渦輪機磁鐵含有中國製合金,因此暫停洛克
希德馬丁交付該戰機,直到10月國防部給予該合金豁免權。
此外在原料方面,根據美國能源部2021年報告,35種關鍵礦產中有14種美國國內並未生產
,31種過半份額得仰賴進口。
美軍為台海而戰?有決心沒彈藥也枉然
佛格森表示美國確實有意識到上述問題,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第1244節
納入接下來幾年的採購計畫,包括數千枚反艦、防空和打擊飛彈。
美國陸軍投資20億美元至生產彈藥,陸軍部長沃梅斯(Christine Wormuth)及陸軍採購
、後勤暨科技助理部長布希(Doug Bush)也承諾將155毫米彈藥產量增加三倍。
五角大廈也利用「未確定合約」(Undefinitized Contract Action)加快標槍飛彈、刺
針(Stinger)飛彈、導引多管火箭系統(GMLRS)的簽約和交付速度。所謂「未確定合約
」,是指契約生效後再對合同條款、規格或價格等細項進行規範。
然而如CSIS國際安全計畫資深研究員兼飛彈防禦計畫(Missile Defense Project)主任
卡拉科(Thomas Karako)所言,軍工業的勞工培訓和供應鏈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備。
這對中國入侵台灣又有何意義?CSIS預估台海戰爭爆發後首三週,美國將耗費逾5000枚長
程導彈,包括4000枚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JASSM)、450枚遠程反艦飛彈(LRASM)、400
枚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400枚戰斧攻陸飛彈(TLAM)。其中LRASM一週就會用罄,
而JASSM的製造時間長達約兩年。
佛格森同意,美國或許真的做好心理準備為台灣而戰,可是如果美軍一週就耗盡武器彈藥
,那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