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以備戰來避戰,在政治博弈論裡面叫deterrence thoery(嚇阻理論)。它的概念很簡
單,就是使發動戰爭的成本大於效益,就能降低戰爭概率。
但有趣的是,這麼簡單的概念,竟然是發源於二戰後,完善於冷戰期間,且主要聚焦於兩個
擁有核武的大國之間。
增加常規武器帶來的嚇阻效果有多少,在政治經濟學者之間,似乎是尚未完全明瞭的。關於
常規武力的嚇阻,就得提到John Meisheimer 的開創性著作Conventional Deterrence 。作
者西點本科,有相當軍事素養。他檢視及提出常規嚇阻的理論,以及應用其分析二戰,冷戰
,及以阿戰爭中的常規嚇阻。他說光比較武器的性質,軍隊的數量,不足以證成嚇阻。而必
須考慮雙方軍事策略及政治目標,軍力只是其中的要素。比方策略是消耗戰,閃擊戰,或有
限度目標的戰爭,其中形成嚇阻所需的條件就不同。其中若一個國家打算實施閃擊戰,或是
政治凌駕軍事時,是最難嚇阻的。
再者,備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比方敵人看你增加準備中,可能會想乾脆先發制人。所以戰
爭準備度與戰爭概率並不見得是單調遞減的關係。(這個理論未見於Meisheimer著作)這跟
我長期抱持的立場,晚打不如早打,有類似的邏輯。或是雙方進入常規武器的軍備競賽,反
而導致軍力差距進一步擴大。
在此分享一個類似的美國案例研究:堡壘法(屋主殺入室犯罪者無罪)是否能減少入室盜竊
搶劫殺人。
作者用雙重差分法比較實施堡壘法與未實施地區前後犯罪率差異。
https://jhr.uwpress.org/content/48/3/821
結論:不能減少盜竊搶劫,反倒增加了謀殺率。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ospect of facing additional self-defense does not de
ter crime. Specifically, we find no evidence of deterrence effects on burglary,
robbery, or aggravated assault. Moreover, our estimates are sufficiently precise
as to rule out meaningful deterrence effects.
In contrast, we find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the laws lead to more homicides.
(不過對於增加的謀殺有多少是來自於屋主殺了入侵者,因為美國警方reporting的不準確
性,文章無法給出準確估計。然後也沒有給出謀殺為何增加的解釋。)
備戰方很愛用強盜大鎖理論
這個研究似乎是打了其很大一巴掌。
以軍事邏輯及理論而言,備戰不見得能止戰。嚇阻理論直到近代才出現,還是因應核武而生
的。核武能毀滅對方一次跟一百次沒差多少。但常規武器而言,雙方都可以動態的發展,道
高一尺,魔高一丈。備戰是為了避戰,到底是事實,還是只是政治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