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舉16、17世紀為例,那時歐洲軍隊最有價值的就是老兵了,他們是一群以從軍為業,長年從事戰爭行為的男人,不是那種為了吃飯(30年戰爭+小冰河造成糧價大漲),想進入軍隊吃糧的
砲灰可比。
那些老兵被元帥們視為最重要的資產,就算老兵兵變,元帥們也是討好為先,而不是視為叛屠,被屠殺殆盡;以低地國法蘭倫斯軍團為例,35年來兵變45次,西班牙當局還是忍了,只因老兵能讓軍隊帶來凝聚力,戰爭要贏,還真的要靠他們。
以當代人的眼光,那些兵痞多半有些反社會人格,因為只有不正經的人,才會不從事農工商,卻跑去當兵,一位西班牙士兵跟他的長官說:「老子就是不想種田,才跑來當兵,如今卻叫我來挖土。」然后,那群士兵就造反了。
論殺戮這本書也說,軍隊中總有那10%的人,更不排斥殺人、從事暴力行為,這些人在戰場上的好表現,往往也被長官們視為優秀的士兵,但長官也承認,這些人不容於社會。
戰鬥力這本書也提到,綠扁帽的家暴行為比一般的美軍部隊更嚴重,綠扁帽可是美國綠軍中的精銳。
2戰德國陸軍能打善戰是大家承認的,但他們在培養軍官時,不強調學歷、智力、考試成績,而是領導力、果覺與堅毅的人格;
德軍的測驗常常是舉行大型兵推,學員在兵推時遭遇事件的處理過程、展現的個性,比最終成
績還重要,這跟2戰美國陸軍重視筆試與學歷是不同的。
所以版上一些人覺得會唸書的社會精英=好軍人,是否有些誤解?
參考資料:
論殺戮
戰鬥力-德國與美國陸軍的表現(1939-1945)
任務式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