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從以色列的動員看國軍的後備戰力
巴勒斯坦伊斯蘭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在10月7日發動「阿薩克洪水」行動,不僅對以色列發射了3000多枚火箭,也成功突破以色列沿加薩走廊邊界所設置的防線,進入邊境地帶數個以色列城鎮,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另有以軍戰俘與平民多人遭綁架。
在襲擊過後,以色列為清剿控哈瑪斯,也在短短三天內動員了36萬人的後備部隊;除準備進入加薩走廊,同時升高對黎巴嫩與敘利亞的戒備。而以色列在三天內動員36萬人,也立即引起許多國人對國軍動員能力與效率的關注。
若單單只看動員數字,則「三天內動員36萬人」,不算非常困難,現代有一定效率的政府,大概都有條件可以完成;特別是台灣和以色列一樣,都是幅員不廣、人口稠密、交通發達,且各級政府都有還不錯的行政效率。在2021年時,國防部的全民防衛動員室(2022年升格為全民防衛動員署)曾表示,有信心在24小時內動員21.5萬人,應該是可信的。
以色列在動員效率上最值得稱道的,其實不是「三天內動員36萬人」;而是在這36萬人報到、領取裝備並編成部隊後,有很高的比例無需經過臨戰訓練,就能立刻投入戰場。
國軍目前的後備動員制度,在外觀設計上,和以色列很相似,例如「原兵歸原位」。然而,國軍固然能做到24小時內動員21.5萬人,但除少數剛從常備部隊退伍、預備返回原單位補足缺額的軍士官,可算得上是「即戰力」外;絕大多數的後備軍人在報到並編成後備旅後,其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或許至少7天,來執行相關臨戰訓練並部署到預定的陣地中。
以色列後備部隊可以在人員報到後迅速形成戰力,關鍵之一是義務役的役期遠高於我國。依照以色列《兵役法》的規定,凡18至29歲的男性公民、18至26歲的女性公民,都要應徵服現役;其中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則是24個月,退伍後轉入預備役。而預備役人員在退伍三年內,軍官需回部隊實施84天的訓練,士官則為70天,士兵也有50多天;其後每年仍需接受一定天數的訓練,直到除役為止。
目前我國的「軍事訓練役」役期僅4個月,2005年1月1日出生後的役男則從明年起需服役1年;退伍後的「教育召集」總天數不超過28天,於退伍8年內實施,又區分為4次、每次5至7天,或是二次、每次14天。
在義務役役期與退伍後教育召集的天數,都低於以色列的情況下,自然很難期望多數的後備旅在後備軍人報到後,能立即具備作戰能力。
以色列後備部隊在動員後,能迅速形成戰力的另一個關鍵,是每個後備旅於平時,都下轄1到2個常備營,負責所屬後備旅的裝備保養與動員準備,使以色列後備旅庫儲的裝備,能維持較高程度的妥善率,動員時可立即派上用場。
但國軍各後備旅動員庫房中所儲存的裝備,在妥善率方面頗令人擔心。雖然國軍在近幾年,共編列約40億的經費,購置輕機槍、重型與中型迫擊砲、手槍、榴彈槍、夜視鏡、消毒裝置與維修器材等,對後備部隊進行缺裝補充;也斥資6.5億,和常備部隊同步換裝通訊器材,確實值得稱道。
然而,除了這二年所採購的裝備外,目前庫儲供後備部隊使用的裝備、例如步槍,多數仍是常備部隊汰除的舊品。而這些裝備在常備部隊汰除時,往往狀況就已經不太好;但在封存前,似乎也未經過仔細的檢整,使這些庫儲裝備的妥善情形堪慮。
讓情況更嚴重的是,多數後備旅平時所保有的人力太少,甚至只有2%到7%之間,根本無力妥善維護這些裝備。
換言之,我們的後備軍人在完成報到並領取裝備後,可能還需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將武器、包括不少多人操作武器,恢復成堪用狀態;但屆時所需要的大量各式零附件能否在短時間內獲得,又是一大挑戰。
讓當前國軍後備部隊無法迅速形成戰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嚴重缺乏合格的基層軍士官。
受過去幾年「軍事訓練役」役期只有4個月的影響,使後備部隊有好幾年無法獲得新的預備軍官與預備士官,導致基層軍士官嚴重短缺。在2020年時,後備部隊所列管的軍官只有需求數的40%,士官也只有需求數的60%。甚至在這些可獲得的軍士官當中,又有為數頗高的比例,存在專長與動員時所派職務不相符的情形。
在役期與教召天數短、裝備妥善率堪憂,合格基層軍士官又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能期待目前國軍多數的後備旅,能像以色列一樣,在人員完成報到後就可立刻開赴戰場、形成戰力?國軍之所以要用一年義務役,讓某些原本戰時才要靠動員成立的步兵旅,改為平時就存在,確實有其必要性。
國軍多數後備部隊無法在動員後立刻形成戰力,又造成國軍在後備動員方面的另一個重大挑戰,就是政府能否在共軍發動攻擊的前幾天,準確做出動員決定。
這次哈瑪斯的「阿克薩洪水行動」,讓以色列在猝不及防的狀態下遇襲,固然令國人印象深刻,但這種情形在共軍武力犯台時,其實不太可能發生。
因為共軍武力犯台,牽涉到將數十萬部隊與大量的物資,跨越海峽運送到台灣的陸地與周邊之海空域,人力、物力的集結與前運規模非常浩大,以致根本難以遮掩。
根據中共學者的估算,整個武力犯台作戰需中長程投送的兵力達數十萬人,所消耗各類物資近3000萬噸。整個過程所需動用的運輸載具,包括鐵路專列 3000列、車輛 100萬車次、飛機2100 架次、船隻超過 8000 艘次;擬動員的民間運輸工具,光是特定的民間船舶就可能超過200艘,重型運輸車輛則將近3000 輛。
這麼大的動員規模,使中共學者自己都不認為有對國軍發動「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即在國軍猝不及防的情況下,發動武力犯台作戰。
哈瑪斯的攻擊固然讓以色列承受嚴重傷亡,但仍不脫游擊戰性質,突擊得手後即無法再往前挺進,使以色列領土的絕大部分屬於安全的後方,各行政機關也都能正常運作;讓以色列的後備動員可以在未受嚴重干擾的情況下,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地展開。
但國軍在動員階段最大的挑戰,在於當共軍的攻擊開始時,其「聯合火力打擊作戰」的範圍幾乎涵蓋全島,使我們不但沒有足夠安全的空間,也沒有足夠長的時間,完成後備部隊的裝備檢整與臨戰訓練;且各級政府的效能也會迅速降低,使各項動員工作難以有秩序的進行。
換言之,當共軍攻擊開始時,還沒有形成戰力的後備部隊,以及還沒完成動員準備的物資,很可能派不上用場!
讓情勢更嚴峻的是,共軍此波軍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縮短從下達攻台決心到部隊出動,中間所需的時間:若干中共學者甚至指出,共軍的目標是在2025到2030年之間,使集團軍可在24小時內,完成作戰物資的出庫與裝載。
在這種情況下,我方政府能否迅速、正確地下達動員決心,在共軍發動攻擊之前的若干天就開始動員,對國軍的防衛作戰至關重要!但烏克蘭的例證顯示,要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
當美國在2月11日警告「俄軍可能在16日入侵」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不但沒有未立刻下令動員,還對美國語多不滿。事實上,烏克蘭政府直到2月23日,即俄羅斯「特殊軍事行動」開始的前一天,才進入緊急狀態,開始徵召首批3.6萬名預備役軍人,並徵召另外10萬預備役人員進入國民警衛隊和邊境管控部門;到24日俄軍入侵開始後,才下達全國軍事動員令。
澤倫斯基後來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訪問時,承認他之所以沒有立刻向國民告知戰爭風險,是因為「不想讓社會陷入恐慌與避免影響國家經濟」。
如果對烏克蘭這樣一個背後有北約撐腰的大陸型國家,提前實施動員尚且如此煎熬,更何況我國這種海島型、高度仰賴對外貿易的情形。
https://www.storm.mg/amparticle/4889358
=
重點
1.人力動員在台灣應該沒有問題,台灣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沒問題,三天内動員21.5萬數字可信
2.軍事訓練役讓後備部隊沒有足夠可用的預官預士
3.以色列的動員旅有實兵營專門保養裝備,國軍沒有
4.以色列後備軍人服役年限長,訓練較高,退伍每年訓練天數也遠超國軍
5.動員庫房裝備妥善不佳,動員後不一定馬上能用,如果要檢整不一定有料件跟時間
6.綜上一年義務役去動員部隊有必要性
7.共軍目前沒有快速整備能力
8.目前共軍希望在2030年前擁有24小時内整備能力
9.開戰後國軍沒有動員完成的部隊可能沒有用
=
他這篇大約有整合到前面討論的大部分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