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om1a210343 (小黃)》之銘言:
: 俄烏戰場由於無人機與傳統火炮的結合
: 讓長程火砲精準打擊能力大大提高
: 多管火箭的出場率和效率跟火砲比明顯失色
: 但這需要訓練有素的砲兵成員
: 而台海戰爭預計是一次性 全面性
: 短時間 大量部隊衝擊
: 所以反舟波和對解放軍灘頭堡的面攻擊很重要
: 而且國軍缺兵
: 多管火箭比自走砲需求更少的組員
: 預計比較低的訓練要求
: 短時間更強大的火力
: 是不是讓國軍在反舟波和灘頭攻防有火砲優勢
: 進而讓解放軍被包圍 並且殲滅在灘頭呢
不是「多管火箭」會取代傳統火炮,而是「導引
多管火箭」會「局部」取代傳統火炮。
原因很簡單,可以分成幾大點:
1. 傳統火炮在臺灣這種戰場發揮的餘地有限
2. 傳統火炮對臺灣而言取得也有困難
3. 反登陸的作戰型態,導引多管火箭遠比傳統
火砲好用
第一點又可以分成幾點來說:
1.1 即使是打完就跑的現代化砲兵,一樣有被反
砲兵雷達和滯空彈藥獵殺的風險。導引多管火箭
的射程和曲折彈道才是躲避追蹤的正確解方
1.2 承前一點,威脅度那麼高的情況下,臺灣不會
有機會持續使用傳統火炮(只能打了就跑),所以
傳統火炮的最大優點難以發揮
1.3 砲彈的價錢也不便宜(一發M795最低報價也
要上千鎂,這還都不算藥包、砲管等等耗材),
實際上臺灣基於種種原因也難以大量囤積,反而
是囤積導引彈藥、以質換量比較可行
而第二點就非常直觀了。臺灣至今都無法取得先
進自走砲,所以任何要避開傳統火炮缺點的選項
基本上都不適用。而這裡還要再講一點:目前臺
灣的砲彈都還是舊式的,所以要真的完全發揮新
式火砲的優點,勢必要忍受一段不短時間的彈藥
空窗期來囤積新的彈藥。
第三點就更簡單了。導引多管火箭足以從根本上
解決反登陸部署上的所有難題,而且時程上趕得
得上2027-2035這段時間。這又可以分幾點來說
:
3.1 一般傳統火炮除非累積到極大量的程度,不
然不足以徹底粉碎舟波。但是導引多管火箭攜帶
感應引信次彈頭的情況下,是做得到的
3.2 多管火箭車也可以兼職發射滯空彈藥,一樣
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大型滯空彈藥還是需要火
箭助推升空,所以還是多管火箭車來發射比較好
)
3.3 GPS導引火箭足以從遠處精準命中灘頭,可
以跨區增援,並且避免誤擊己方單位
有人可能會問說這麼大幅度依賴導引多管火箭
,碰上不如預期的戰況怎麼辦?這要很多方面
措施配合,但從根本上來說,現有傳統火炮也
不適合反登陸以外的情況啊!傳統火炮的誤差
範圍太大,根本就不適合在臺灣這種人口密集
的地方使用,要用就一定要用導引彈藥,這方
面並不比導引多管火箭和滯空彈藥來得好。
這也是為何我主張打擊旅的砲營直接全部換新
版的雷霆兩千就好,因為雖然反直覺,但實際
需求看來這麼做才是對的。155砲和彈簧刀600
配到聯兵營去。有人一定會說聯兵營玩不動,
但實際上這也不是問題,因為現實運作(155)
已經是這樣,而且聯兵營本來就應該要擴編
支援人力和編制,而且也沒有必要一個營配一
個連的155,一個排就夠了。烏克蘭人大抵火
砲運用也是排級左右,更大的單位會冒著被
一鍋端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