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已經被刪除,本來沒打算寫這篇的,不過看在最初原文同是112家族出身的份上,以一
個當過義務役化學兵士官的身份,來討論一下好了。
一般來說,生物及化學戰劑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生物戰劑是要像細菌、病毒之類能夠找到宿
主寄生繁殖的,來增加破壞力;而化學戰劑因為無法透過生物自己增殖,所以就要考慮散播
性。
米酵菌酸雖然是有機物,但是不會自己增殖,所以只能當作化學戰劑候選物。
然而,要成為化學戰劑,基本上就要控制分子量及熔點及沸點,熔點太高就無法汽化及液化
,等於沒有傳播性,而沸點太高則無法透過起爆裝置汽化,像化學地雷就是靠起爆機制讓神
經毒劑汽化被敵人吸收而中毒。而沸點太低則有儲存困難的問題。分子量太大則能散佈的分
子數就會偏低,分子構型太差則會影響毒效。
再來是持續性跟解毒性。請記好一件事:
所有的化學毒劑都必須要有在幾個小時後被太陽光及水分解的能力,也必須能夠透過酸鹼中
和方式破壞,而且也必須要有對應的解毒劑以免自己的部隊進入毒區時傷亡。
好啦,就讓我們來看看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分子基本上是碳長鏈結構三元羧酸,有28個碳原子及7個氧原子,可真謂龐然大物
(相比之下沙林毒劑分子有四個碳原子、一個氟原子、兩個氧原子、一個磷原子),而缺乏
VA (5A)族至VIIA (7A)族元素的加持下,就注定為遲毒性化合物,這不符合戰場快速致效的
要求。此外,米酵菌酸在常溫下是固體,也就是說不具有快速傳播的能力,而且很依賴吃下
肚子,這更不符合化學戰劑需要能在空氣揮發的最基本需求。
而米酵菌酸這種長鏈純碳氫氧化合物,我看丟去當鍋爐燃料燒可能還更有戰場實用價值,而
且長鏈碳本身也限制了反應官能機的反應位置。
至於米酵菌酸在人體代謝力之下如果不死會逐漸被代謝掉,所以40%的致死率也遠不如常見
化學戰劑。而一毫克的毒素也是一個人吃下肚的致死量,要造成大量死傷需要的量更大,而
且還要確定能被吃下肚子。
至於儲存,米酵菌酸是要儲存在攝氏-20環境,可長達四年。要在人體外環境中消除,可用
化學兵消除部隊的道路消除裝備達成任務。
結論:
米酵菌酸是無法當作化學戰劑使用,除了新聞熱度外,毫無化學作戰價值。
廢文又翻過了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