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透社報導,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yiv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 KIIS)表示,5月16日至22日對烏克蘭1067名民眾進行調查發現,32%的人同意某種形式的
: : 領土讓步,而在一年前僅有10%,去年底為19%。
民意反映一部分的民眾對戰爭後勢的看法
如果不會更好,割地止損不啻是個選項.
不過更現實的是,以個人而非國家角度來看,
只要割的不是我家,大部分人都不在意,
就好像很多人也對金馬不太在乎一樣,一來位置太近守不住,
二來大部分人都不是金馬人,所以割它沒差,反彈聲量太小可以無視,
所以無論是拿台美關係法來講還是什麼,
背後的現實就是因為我住在本島上,外島拿去換的利益如果夠大的話,
我是可以欣然接受的,大概是這個心態.
所以說烏假設割地和平以後沒能換得什麼安保協議,
會不會過幾年俄羅斯又找藉口來犯?如羅馬刻意挑釁迦太基一樣?
當然可能,可是那時無論是這32%或68%,說不定早已離開烏克蘭,
後續如何又關他什麼事呢?
用國家總體角度跟個人角度來看,
就會有如此天差地遠的不同,特別是在如今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
一般人不一定這麼在乎國家的長遠,反而只關注在自己或家庭的長遠,
特別是在戰事日益吃緊的時候,這個分歧會更加明顯.
烏現在需要的是取得一個階段性的區域勝利戰果,
讓它在和談的時候不會完全屈居下風,
也許最後的和談時機點已過,但是長期看來,任何小反彈都仍然可以是停損賣出點,
這端看戰局的結果跟外交談判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