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 非常長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677821
蔡英文任內追加的軍方機構 究竟在做啥?
2017-09-02 08:00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國防部長馮世寬決定,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與防空飛彈指揮部合併,成立以中將為主官的
「防空暨飛彈指揮部」,昨天(9月1日)舉行編成典禮,由空軍司令沈一鳴上將主持。首
任指揮官是由原本空軍參謀長范大維中將擔任,原本防砲指揮部指揮官劉孝堂少將與飛彈
指揮部指揮官游仁明少將,分別擔任新指揮部的副指揮官。
近年民進黨對國防政策展現頗高興趣,在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蘇貞昌擔任黨主席時代,
就開始陸續推出「國防政策藍皮書」。蔡英文當選至今一年多,在軍方增設或宣布將要成
立的單位,已經有四個之多:除了昨天的防空指揮部,還包括今年上半成立的資通電軍指
揮部,預計明年掛牌的國防智庫,以及去年宣布要成立的國防科技處。
● 「防砲」與「飛彈」 斬不斷理還亂
「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的兩個源頭,「防空飛彈指揮部」與「防空砲兵指揮部」,都各自
有長遠而且曲折的歷史。
民國38年空軍成立「高射砲兵司令部」,51年改「防空砲兵司令部」。80年防砲與警衛部
隊合併,成立「防砲警衛司令部」。民國95年,空軍警衛部隊移撥憲兵,又變回「防空砲
兵司令部」。同年配合各軍種總部降稱「司令部」,軍種所轄司令部改稱「指揮部」,更
名為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
防砲指揮部主要負責機場與雷達站等要地的防空。早期裝備都是高射砲,後來也引進飛彈
,但因任務性質屬於點防空,所以使用的陸射麻雀、陸射天劍一等飛彈,都是中短射程。
「防空飛彈指揮部」成立較晚,但身世更曲折離奇:民國48年,美國軍援勝利女神防空飛
彈,陸軍因而成立「中國陸軍飛彈第一營」,後來繼續擴編,68年成立「陸軍飛彈指揮部
」。民國93年,配合國軍精進案,改編為直屬參謀本部的「飛彈司令部」,並且合併海軍
的海鋒大隊(陸基雄風攻船飛彈)。95年飛彈司令部取消,海鋒大隊回到海軍,防空飛彈
卻沒回陸軍,反而轉到空軍。
101年高華柱擔任國防部長,又把防空飛彈指揮部由空軍抽出,直屬參謀本部。106年3月
,馮世寬部長決定將防空飛彈指揮部,由參謀本部轉給空軍。
不管隸屬陸軍、空軍或參謀本部,防空飛彈指揮部擁有的,是負責區域防衛的「大」防空
飛彈,包括已退役的勝利女神,以及現役的鷹式、天弓、愛國者等。此外,神秘的雄風二
E巡弋飛彈,雖然用途不是防空,但仍被放在指揮部內,以求掩人耳目。
馮世寬將防空飛彈指揮部撥入空軍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和防砲指揮部合併。9月1日,
正式成立新的防空暨飛彈指揮部,同時根據各部隊所屬地區,將各防砲(飛彈)營重新整
併,改編為五個防空旅,每個旅之下都有「大彈」與「小彈」。
有官員半開玩笑說:如今部隊打散重組,即使下一個部長不滿意,應該也很難改回來了。
● 資通電軍:名字像軍種 其實不是軍種
在陸海空軍之外成立負責網路資訊戰的「第四軍種」,概念是在民進黨國防藍皮書內提出
。蔡英文當選後,「資電軍」的成立與否,成為外界爭論焦點。在蔡政府上任前,國防部
與國安局,都對資電獨立成為軍種,表達保留態度。105年5月23日,新任國防部長馮世寬
第一次在立院答詢,被問及第四軍種問題,明確表示資電與網路安全業務,不僅屬於軍方
,應該由政院主導。不料到了26日,馮世寬再度到立院備詢時,態度卻大翻盤,表示支持
成立第四軍種。
今年3月12日,國防部依據國防法,發表「四年國防總檢討」(QDR),其中並未提及「第
四軍種」。軍方官員表示,世界各國的資電網路部隊都是隱而不宣,避免讓外界知曉,若
單獨成立軍種,目標太明顯,反不利於資電作戰的部署。
官員也透露,目前隸屬參謀本部的資電作戰指揮部,未來仍將整合相關部隊進行擴編,主
官編階預計將由少將升為中將。
果然,在事前秘而不宣的情況下,6月29日,蔡英文突然前往新店,主持新成立的「資通
電軍指揮部」成立。資通電軍指揮部的規模,基本上就是原本的資電作戰指揮部擴大,再
將原本屬於陸海空軍的通信單位撥入而成。
雖然歷經擴編,主官也升為中將,但仍然是參謀本部直屬的「指揮部」,位階類似憲兵、
後備、軍情局等單位,不是「軍種」(司令部,主官為上將,擁有完整的人事、後勤等體
系)。然而善體上意的軍方,卻故意將其命名為「資通電『軍』指揮部」,乍聽起來宛如
在陸軍、海軍、空軍之外,又有了新的軍種,其實「軍」字在此處,完全是不通的贅詞。
● 預計明年成立的國防智庫
早在本次政黨輪替之前馬政府時代,朝野立委就建議,成立國家級的國防智庫,以加強對
國防、區域安全等議題的研究能量,並且與國外相關智庫交流。民國107年度的國防部預
算中,已可看到這個名為「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財團法人,其中5000萬元用於成立,第一
年會務開銷7000餘萬。
軍方指出,「國防院」預計明年春節後組成董監事會,5月正式掛牌運作。其定位類似日
本「防衛研究所」、韓國「國防政策研究中心」(KIDA),除接受軍方委託進行研究,扮
演與外國智庫或軍方進行交流的「白手套」,也可培養國防戰略人才。
官員透露,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董監事,大部分將由退將組成,其中董事長會由曾擔任國防
部長、副部長身分者的退伍上將出任。真正有薪水可領的,是邀請戰略學者出任的執行長
與副執行長(兩人),各為15萬與10至13萬,都屬於專職。分為七個所(組)與一個中心
,研究範疇包括中共軍政、非傳統安全威脅、決策研究等議題,研究員的薪資比照大專教
師。
對此,立委羅致政指出,未來國防安全研究院能否成功運作,有效扮演國防部宣稱希望扮
演的功能,重點還是要看實力。例如研究人員的素質與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國外智庫或學
界的重視?此外,國防部幾年前就成立「國防智庫籌備處」,現在改稱「戰研中心」,未
來與「國防院」之間的關係為何?兩個單位如何分工?軍方對這些部分還須說得更清楚。
● 慘遭朝野圍剿的「台灣DARPA」
去年10月11日,國防部在例行記者會突然「加戲」,證實副部長李喜明先前在美台國防工
業會議上的發言,國軍將成立類似美國「國防先進科技研發計畫署」(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機構。國防部計畫,資源司的科技企劃處,於
106年元旦擴編為「國防科技處」,未來再升格為國防部直屬的「國防科技室」,以整合
軍民科技能量。
對於「台灣DARPA」,學者專家多半認為方向正確,但也都提醒:受限於預算、人才、組
織法令等因素,想要達到美軍的成績,恐怕不易。
台海軍情研究中心主任梅復興認為,軍方列出的功能,似乎都是軍備局已在負責,或「應
該」在負責的工作。國民黨前立委林郁方表示,希望不要變成「民進黨養一堆自己人」。
一位曾經主導國軍科技開發的退將指出,美國創建DARPA,由於預算充裕,各頂尖學術單
位都樂於承接研發案,例如網際網路、GPS等發明,原始概念都起源於此,但也有許多計
畫,最後根本無疾而終。相較之下,國軍的科研體系當然也該走向開放創新,但定位要比
較務實,而非過度追求高科技。
10月24日,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邀請國防部與國發會、科技部、經濟部,對「台灣DARPA
」進行專案報告,不過朝野立委口徑一致,都質疑疊床架屋、權責不清、本末倒置。
民進黨立委對本案的火力,毫不小於在野黨:羅致政抨擊,如此重大組織變更,居然不先
向國會溝通,國防部就自行開記者會宣布。王定宇則質疑,類似性質的產業會報至少有九
個,各部會報告的內容更常無法吻合,「不是改名就會變成變形金剛!」
面對圍剿,馮世寬改口表示,目前是以實驗編裝的方式進行,如果確實可行,才會改正式
編裝。他也承認,朝野立委都高度質疑,顯見國防部先前規劃與對外說明都不夠周密。
如今106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二,「國防科技處」始終沒有成立。軍方官員透露,相關範疇
的業務,已經轉到軍備局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