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十月登台「贖罪」
2009-08-2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將在十月五日首度來台。
大江曾七度訪問中國,和中國社科院建立深厚交誼,台灣學界也曾多次邀約,卻都因時間
不巧而無法成行。這次大江主動向社科院好友許金龍提出來台,也促成中研院中國文哲所
、中國社科院攜手合作主辦「國際視野的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十月六日、七日
在中研院登場。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彭小妍表示,大江在日本文學界的地位就像神一樣,大江因為
控訴日本軍國主義、深沉自省的立場,被譽為「日本社會良心」,在中國格外受歡迎。「
大江這次來台,除了希望促成兩岸共同研究他的作品,長年譴責日本侵略罪行的他,也把
這趟台灣行,當成日本人的贖罪之旅。」
一九三五年出生的大江健三郎,童年戰爭陰影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早年作品尤其
圍繞著戰爭殘酷、戰後的創傷,以及死亡的憂傷。廿三歲就以小說《飼養》獲得芥川獎,
深具存在主義、現代主義風格。
「大江不以左派自居,他的最高原則是支持民主主義,堅決反戰,以人道主義為依
歸。」彭小妍表示,但日本保守右派勢力龐大,始終與大江為敵。
例如他早年曾在雜誌發表小說〈政治少年之死〉,以反諷描述沉迷於自瀆的少年,
在神格化的天皇信仰中找到依歸。小說刊出後大江受到右翼團體反彈,不僅雜誌出面道歉
,至今這篇小說也未收錄在任何大江的作品集與選集。
這次的研討會將以大江的演講「晚期的工作」開場,呼應好友、思想家薩伊德的作
品《Late Work》,親自敘述他的餘生將為亞洲社會付出些什麼。
這場研討會將集結兩岸學者發表十三篇論文,內容涵蓋大江的文學想像、魯迅對他
的影響、音樂在創作中的位置,以及左派思想等等。研討會並邀兩岸作家朱天文、莫言針
對大江作品展開對談。
此外,中研院文哲所從九月廿九日起將先推出大江健三郎文學展「從四國森林到世
界」,現場也將播放大江長子大江光作曲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