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祈禱或紀錄? 瀕死前的手機自拍

作者: Lsamia (samia)   2014-10-24 14:38:41
http://0rz.tw/CXTu0
【聯合報╱By ALEX WILLIAMS╱莊蕙嘉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uTOEfzbGE
Scott Welch 122萬點閱率的自拍影片
9月18日,捷藍航空1416號班機從加州長堤前往德州奧斯汀,剛起飛數分鐘。坐在5A座位
的威爾許聽到一個可疑聲響。他說,不久後煙霧瀰漫機艙,空氣差到只能看得到前面幾排
座位。他很快就發現這架空中巴士A320飛機右舷的引擎爆炸了。
其他乘客開始哭泣祈禱,威爾許戴上氧氣面罩思索命運。34歲的他回想:「我想可能要去
見上帝了。如果命該如此,就認命唄。」
面臨死亡,他大可閉目靜靜回顧人生。身為運動攝影師的威爾許卻做出2014年式的反應:
拿出三星Galaxy Note 3智慧手機,高舉至煙霧瀰漫的空氣中,按下錄影鍵。他甚至有心
情自拍笑容。
總之飛機安全著陸,機械故障未釀意外。威爾許與其他乘客拍的令人脈搏加速、彷彿身歷
其境的影片上了全國新聞。威爾許拍的兩支短片皆在網路瘋傳,其中一支觀看人次破百萬

用智慧手機記錄生活的每一刻似乎不夠,瀕死也是不錯的題材。
拜「個人影片產業集合體」之賜,數以千萬計用智慧手機拍的影片,每天餵養YouTube這
類影音分享巨獸,搖滾演唱會、總統就職、學校舞台劇,甚至險些發生的空難,現在都可
視為「內容」,讓我們樂得拍下供後代觀賞。
但就在公開場合活動,從歷史性全球事件到私人活動,都走進一片藍色螢幕海之際,反彈
卻也出現了。各領域的批評家:心靈導師、獨立搖滾音樂人、甚至好像包括天主教教宗方
濟各,都開始苦勸這些脫離現實的攝影家們,放下手機,重新開始過生活。
要活在當下或是記錄這一刻?這已成為iPhone時代的關鍵性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科學家、《哈姆雷特也愛瘋:數位書房的哲學家》一書作者鮑爾
斯問道:「我們親身體會一個經驗,是否比著魔似地將它錄影並上傳到雲端重要?當然。
至於多數人是否因此學會享受當下,戒掉狂拍照片和影片?我懷疑。」
對於新聞迷,這番談話令人想起2013年梵蒂岡選出新教宗方濟各時,傳遍全球的照片。由
國家廣播公司上傳至社群網站的照片,顯示2005年本篤十六世當選教宗時,擠滿聖伯多祿
廣場的群眾手上看不到什麼手機;歡迎教宗方濟各時,廣場上有數千個手機光點。
實情更複雜些。華盛頓郵報之後報導,號稱2005年教宗選舉的照片,其實攝於教宗若望保
祿二世的喪禮,那種場合使用手機本就不宜。儘管如此,2013年的照片卻是如假包換,對
教宗本人而言或許亦然。
在所有關於社群媒體的討論中,常輕易把這種現象解釋為自戀流行病。畢竟我們生活在這
樣的文化中,在Tumblr加上「喪禮自拍」的主題亦無不可。
學界建立了這樣的連結。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蘭吉和兩位同事2013年所作
研究,檢視超過76萬冊1960至2008年間出版的美國書籍,發現使用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
我們)者減少10%,而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我)者增加了42%。身為2009年書籍《自
戀流行病》作者,特蘭吉認為這是社會變遷的一部分。她說:「影片的意義就是:這是我
的經驗。」
她和捷藍航空事件記錄者威爾許的看法若合符節。威爾許說:「我做過的事或許讓我聽起
來有些假道學。」不過他覺得著魔似地上傳各種生活片段到網路「有點極端」。然而他認
為拿起手機錄影除了虛榮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他說:「當時我想,家人可能再見不到我了,所以開始錄影後我才會把鏡頭朝向自己。我
要家人看到我微笑的樣子。」
心得:
現在不只領獎要自拍,連遇到事故也要先自拍了
不過這讓人想到之前常有一個討論,
地震的震波速度其實比網路傳輸要慢,
但是一般人接到地震訊息時通常作的不會是先跑,
而是會先更新社群軟體的動態(?)
話說飛機上如果能打卡的話,這種運作應該會更多元化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