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用儀器測試手機螢幕的 歐陽秋葉看完 也對這一步測試影片 提出一些看法
歐陽秋葉:這個視頻的測試方法弱化了頻閃對人的影響,只局限於視網膜成像的影響。
從生理和醫學考慮,都應該提高閾值,考慮到長期使用手機對節律的影響。而這個視頻
引用了不同標準的依據,最終卻是用人眼成像來驗證,就降低了頻閃對人的影響。
(就是 對於傷眼 還是更嚴謹一點要好)
https://m.weibo.cn/status/4699772260975337
@Navis-MDT 頻閃分析的深度很好,看起來非常專業,但其實還是有一些問題。
1,引用專業論文的條件不統一
引用論文可以讓內容看起來更專業,但是前提是宏觀視角,能包含論文的知識區間,不然
就可能片面。
(a)討論人的出發點應該是生理和醫學為前提。而模擬的對象應該是屏幕。
(b)可以採納照明設備標準,但必須明確照明和屏幕區別。具體的我們一點點說。
2,模擬對人影響的標準太低
討論頻閃對人的影響不能以視網膜成像為標準,人眼看不到不代表影響不存在。
事實上視覺細胞到大腦成像還有幾個環節,神經或者說細胞更敏感脆弱。而敏感的人多數
也看不出閃,但是長時間會覺得不舒服。晃手指驗證只能說大腦看不出,不能說不影響人
。
3,多變量沒分別固定
這其實就是引用標準的條件不固定造成的,應該消化之後重新梳理。
照明燈具標準參考因素是長距離長時間對大眾的影響,對燈來說,極少有一個人長時間近
距離對著自己直視,更考慮反射光。對屏幕來說可不是,距離的影響其實也很重要,遠距
離更側重視網膜成像,而近距離考慮的因素更多,更直接面對細胞。因此現在才沒有特別
完備的屏幕標準。照明標準未必比屏幕嚴苛,條件都不一樣不好比。片面的結論可能比沒
有明確結論就說沒有,更容易誤導人。
4,選用模擬器材不夠恰當
首先已經非常讚了,很多我想用但沒借到的器材都隨便用。但是依然有一些問題。
比如說OLED的pwm是一行行閃,lcd是整體閃,多數人覺得lcd更閃。
實際上OLED的餘暉和lcd不一樣。鎢絲燈接50hz交流電也看不出來閃,換成屏幕就能肉眼
看出閃,這就是餘暉不同。不止占空比一個因素。當然OLED和lcd的差異沒那麼大,我們
看lcd能看到拖影,而OLED是閃影,就是餘暉消失的速度不一樣,這也跟人眼的視覺暫留
有關係。回到第2點,用視網膜成像模擬頻閃影響本就片面,條件還不全。
OLED響應速度非常高,可以是lcd的很多倍。所以天生需要高刷高頻,不然人就可能不舒
服。
另外實際使用中,我認為應該在低亮度下在暗室測試,高亮度在環境中測試,引用漫反射
的影響。因為人高亮度用手機都是白天或照明環境,只有漆黑環境才會低亮度使用。不過
這個因素不影響結論,高亮度再降低影響也還是影響不大。只是測試結果可以忽略不計,
不代表測試環節可以預先省略。
5,結論
他結論說到蘋果13p頻閃更嚴重,這個說法其實也不一定對。我通過儀器和人的大數據整
理,認為頻閃應該先討論有沒有影響,再討論影響大小。
所以我當時的結論是,蘋果12的頻閃被人感知的概率更大。都感知不到的人都沒影響,只
感覺到蘋果12的人只會覺得12不舒服。都能感知的人會覺得都不舒服,13稍好一點。而稍
高亮度的日常使用中,對波動深度敏感的人會覺得13更閃。
觀測結論看起來是複雜的廢話,其實都有原理解釋。人對不同頻率下波動深度的感知是不
同的。低頻下人對波動深度的感知不明顯,波動淺一點也能感知。而高頻下有一個觸發閾
值,感知到和不到的差異大。都無法通過視網膜成像的前提下,頻閃的嚴重程度就不跟人
的難受程度成正比了。這種時候再用參數模擬傷害大小可能就是緣木求魚。
以上是一點僅代表我的粗淺想法。
MDT對於儀器和單樣本的測試已經是目前水平最高的,這指的是技術水平。對於生理醫學
,統計學和多樣本還無法跟科研團隊相比,引用權威資料反而越謹慎越好。
對於觀眾來說,絕對不針對MDT的說,別看到引用權威資料就覺得專業,搞不好就被回形
針忽悠了[允悲]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怎麼看門道?就是只看依據不看結論,看到底層邏
輯,獨立思考。
隨手寫的,歡迎斧正。我有空再整理,先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