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技術活動的傳承
一、 前言:
大學社團人來人去,一項技術活動若出現了斷層,那怕只是2、3年的空窗
,若想重新建立則必須花上好幾倍的精力才有可能做到。我認為如中嚮、
中岩這類系統性、常態性的活動,最大意義即在以相對較低成本、較高效率
的方式,確保相關經驗、知識、技能甚至精神的傳承。
恰逢社團這兩年重新開始舉辦雪地訓練活動,希望藉此機會討論如何能夠
有效且系統性地將山社各式「技術」傳承予新社員。
二、 現況:
本文所討論的「技術」活動主要包括攀岩、溯溪、冰雪訓等。
就我觀察,社上這幾年傳承相對較好的項目在於攀岩。當然這與大環境攀岩
風氣的提升,進行攀岩活動的門檻相對較低,方便性高等因素均有關係。且
每年一度的初級岩訓、中級岩訓未曾間斷,自然每年都能夠培養出一批對攀
岩活動有基本認識的社員,這些社員就能夠支援社上的各式活動,帶領新社
員接觸攀岩,維持一個好的循環。
但溯溪活動就不同了。由於其活動進行的門檻與成本較高,且這幾年雖然都
有人嘗試舉辦較進階的溯溪訓練,但似乎仍未成為社上一項例行性的活動,
雖然仍不時有一些溯溪隊伍,但總體而言,目前社團內,尤其是大學部的社
員,對於溯溪的知識、技能普遍較為陌生。
冰雪訓的舉行則已在社團中斷多年,這段時間社員對於冰雪方面的技術多是
以個人為單位,向社外其他團體學習。直到去年(2014)在阿佑學長帶領下
,嘗試重新舉辦,今年(2015)則以去年模式為藍本,修正並舉辦了近年來
第二屆的台大山社雪地訓練。
三、 目的
我認為技術活動的學習主要有兩大方向。
第一項,作為一般登山活動的輔助技能。
第二項,是出於對技術活動本身的熱情與興趣。
我認為以社團的現況,至少應該要能做到第一項,亦即使社員對技術方面有
基礎的認識,使地形、溪水、冰雪不會成為社上隊伍的絕對限制。當然不是
每支隊伍、每個人都是要以技術攀登為目標或強攻困難地形,但至少面對地
形、溪水與冰雪時,能夠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這裡所言的判斷能力包括:
1.事前隊伍規劃時,對地形、溪水、冰雪的判斷能力。
2.對於相關裝備(含服裝、一般裝備、技術裝備)的準備與操作。
3.遭遇地形、溪水、冰雪時的處理,該如何通過,如何轉進,是否應該撤退等。
4.遭遇非預期地形、溪水、冰雪,或陷入相關危險困境的應變。
而當多數社員都有第一項的能力後,自然會有一些人開始對技術活動本身產生
興趣,努力鑽研,挑戰更為困難的隊伍。
且如此一來就算社上有2、3年時間對純技術攀登有興趣的人較少,但關於技術
活動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經驗仍然能夠傳承。
因此我認為除非以後山社爬山,確定不會遇到地形、溪水和冰雪。否則以有系統
的訓練活動使社員至少具備第一項能力是必須的。
四、 作法
綜觀社上過去的歷史和經驗。我認為要維持一項技術活動基本的傳承,包括使
社員具有上述的「基本技術能力以作為一般登山活動的輔助技能」,
主要的作法為:
第一, 常態性的活動
例如平常到岩場攀岩,短天數的溯溪隊伍。
這類活動的重點在於使新社員接觸技術活動,進而產生興趣。並使舊社員複習
相關技術。
以社團現況,我具體的建議是可以增加「一天溯溪隊」的數量。盡量降低接觸
溯溪的門檻,應能使更多人(包括很多身懷絕技的上班族們)參與,烏來、北
橫一帶即有很多適合一天溯溪隊的溪流。技術組可訂立具體目標,如一學期至
少有6支溯溪隊伍(含一天隊)等,積極找人開隊。
冰雪相關活動則受限於地理條件,似乎較難做到。
第二,常態性的訓練
例如初岩、中岩、雪訓等。
重點在傳承技術活動的知識與技能,使受訓學員能具有「基本技術能力以作為
一般登山活動的輔助技能」,或成為社上相關技術的種子組員(如中岩學員之
於傳統攀登)。
這類活動一般的模式是每年舉辦一次,經由招選學員,一連串的書討活動、
室內室外課,加上一個時間較長/強度較高的實地訓練。
以社團現況,除了維持既有的訓練活動,我認為社團(技術組)可以考慮舉辦
類似模式的溯溪訓練。以書討、岩場訓練、2~3支A溯進行,最後以完成一支
B溯結業。結訓學員有義務主辦並協助次年的訓練。
五、 結語:
總結而言,無非希望藉由完整、常態而有系統的傳承,能使山社數十年累積
的各式寶貴知識、技術和經驗能不間斷地傳承。除了作為一種技術能力,能
夠更安全的爬山,走入更深的山林、更險峻的溪谷。也期待山社能在不遠的
將來,開拓出更多如「針山」一般的大業。
六、 參考資料:
1. wildwolflin 2006領隊小論文《淺談溯溪資歷》
2. jaterMOUNT 2008領隊小論文《我決定約下週末把社辦的白牆拆了~》
3. brevis 2010領隊小論文《淺談社上的技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