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 中岩書討 CH14 先鋒攀登

作者: niji5143 (niji)   2015-07-16 15:12:25
CH.14先峰攀登
非技術性攀登
遇到難度較低的地形時,通常會使用較簡易的確保法
(一) 手繩(14-1)
由一名先鋒者將繩leading至路線終點,固定兩端繩並將繩子拉緊,後繼者藉由抓住繩子
或用吊帶+鉤環勾住主繩行進。最後一名攀登者再沿途拆下器械。
(二) 行進確保(14-2)
一組二人繩隊,先鋒者和後繼者同時進行攀登,兩者間繩長固定不變。由先鋒者架設固定
點,後繼者拆除固定點,必須注意兩人間至少要存在2個支點,當有一方fall時,另一方
會因重量將其制動住。先鋒者須視情況架設確保站,比如身上岩械不足,或困難地形後繼
者容易fall時。
此方法雖然安全性低,但也比無確保好。
(三) 坐式確保(人身確保)
難度較高路線先鋒者可能需要被確保,此時第二攀登者(確保手)須先做自我確保,接著使
用坐式確保來確保先鋒者。此方法如發生長距離墜落,確保者皮膚可能因繩磨擦而被燙傷

技術性攀登
攀登時需要架設固定確保點,每個繩距都會做先鋒以及確保。先鋒者必須評估自己能力及
裝備才攀登。
選擇裝備
一組繩隊準備一組裝備串,由先鋒者攜帶,負責架設固定支點,後繼者上攀時一邊拆除
沿途器械,到頂端後整理裝備,並讓下一段路線的先鋒者選擇所需裝備。所需裝備依路線
而定,可多參考指南書或詢問攀爬過該路線的人。
典型裝備串包含:岩械、鉤環、帶環、岩械鉤。
如攀爬大岩隙就需要較多大尺寸岩械;小岩隙反之。
可以多帶幾個鉤環,以備不時之需。
帶環過長會使墜落距離增加,過短則可能造成卡繩,如路線為之字型或天花板,需使用
長sling,避免繩的轉折。可以多帶幾條sling以便架確保站。
攜帶裝備
A:將被動式岩械與小friend放於同一個鉤環(14-6a)
優:可以方便挑選合適的岩械,在放置岩械時,將整組鉤環掛至該位置,找到合適的岩械
後,將其從岩械串取出,其餘掛回裝備環。
缺:容易噴裝。
B:將岩械扣於單獨鉤環內(14-6b)
優:可加快岩械放置速度。
C:根據尺寸放置於不同鉤環(14-6c)
優:容易根據位置找出對應尺寸岩械
整理裝備
A:整理於繩套,斜背在肩上
優:可將裝備快速交給下一位攀登者
缺:容易頭重腳輕
B:整理在裝備環上
優:可將重量平均分散在腰部
缺:轉移裝備花費時間長
先鋒攀登步驟
1. 規劃路線
參考指南書,觀察路線,注意可能架設確保站的位置
2. 評估繩長與裝備數量
3. 了解撤退方法
攀爬時同時評估路線,留意可能的預備路線,適時注意天氣與隊伍狀況。
先鋒攀登前需了解的問題
1. 路線及難度是多少?
2. 能否看見路徑及下個確保點位置?
3. 難點的位置與困難的原因?
4. 需要用到的岩械尺寸與數量?
5. 架設確保站需要的裝備?
6. 需要哪些攀登技巧?
7. 繩中有無標示?是否需要知道剩餘繩長?
8. 與確保者能否溝通?
9. 墜落會不會影響到確保者? 
10.第一個支點架設位置?避免拉鍊效應?
11.會不會卡繩?
保護先鋒者
固定支點要有適當的間距,才能避免過長與危險墜落。放
至下一個支點前需考慮固定支點的品質。思考如何放置,變換繩索角度後拖曳的現象減到
最小。
放固定點
好的固定點條件:
1. 岩械與裂隙吻合
2. 能輕鬆架好固定點
3. 位於困難點前
以上滿足任兩點都是一個不錯的固定點。
*避免於離支點很遠的地方做出困難動作
放固定點時應尋找可以空出一隻手的安全位置,且雙手皆要熟練操作岩械與入繩動作。
固定點的選擇
1. 哪種器械最吻合?受力方向最穩固?
2. 如何放置能承受更大衝擊?
3. 需保留哪種岩械?
4. 方便後繼者拆除?
5. 影響手點或腳點?
6. 減少繩子的拖曳?
若想做出困難動作但沒有良好支點保護,可再多觀察岩壁,或者:
1. 多設置固定點然後上攀
2. 直接上攀
3. 下攀,看是否換人先鋒
4. 另尋路徑
5. 撤退
判斷墜落衝擊力的方向
如繩子的轉折過多,除了會造成繩子不易抽動,原本只能承受向下拉力的nut也可能因為
橫向拉力導致脫出。
拉鍊效應
當確保點遠離繩距起點之岩壁,或繩索呈之字形往上,最有可能會發生拉鍊效應。當先鋒
者墜落時,最底部的岩械會承受極大的向外拉力,底部之岩械一旦脫落,便換由下一個岩
械來承受向外拉力,所有置入的岩械將由下往上逐個被扯落,猶如拉開拉鍊一般。(
14-12)
攀爬懸岩時應將帶環拉長,避免岩角造成磨繩、拉扯。(14-13)
橫渡時需在難關前後都設有固定點,避免大幅度擺盪。(14-14)
到達下一個確保點
在繩距頂端架好確保點並做自我確保後,才可喊「解除確保」。必須清楚確保站的構造
,不需要的物品要扣在身上,不能隨意放在地上。設置好確保站後再將主繩收緊,直到後
繼者說「拉到我了」,安裝好確保器後才可喊「確保完成」。
清理繩距
先鋒者完成攀登後,隨後的攀登者必須拆除岩壁上的岩械、整理裝備。
取回岩械步驟
1. 取出岩械
2. 將岩械上的鉤環直接扣進裝備環
3. 解開繩端扣環
確保永遠有鉤環扣進某樣東西。
交接裝備
1. 兩個攀登者皆在確保點做自我確保後,整理裝備
2. 將取下來的帶環交給下一位攀登者
3. 若有人背著背包,可將背包卸下,扣入固定點
4. 若原先鋒者要leading下一段繩距,需重新理繩,輪流先鋒則不用,也不需卸除確保
器。
三人繩隊
效率低,非短繩距則需要2條繩子。
依序使用兩條繩
先鋒者架好下一個確保站後,用第一條繩幫第二個人確保,第二人帶著另一條繩確保第
三人上攀,若路線延直線上升,可拆除沿途固定點,如有橫渡則需留下固定點,避免第三
人發生大幅擺盪。到達確保站後可由第三人直接做先鋒。
同時使用雙繩
先鋒者同時被兩條繩確保,到確保站後由先鋒者依序或同時(一前一後)確保後面2人攀
登。先鋒者全程先鋒。
雙繩與雙子繩
雙繩系統(14-17.14-18)
兩條繩(半繩8~9mm,末端標有1/2)各為獨立確保繩,分別單獨扣入固定點,在有曲折路
線時能大幅降低繩子拖曳,橫渡時也能避免大幅度擺盪,但缺點是確保手工作變複雜,需
同時處理兩條繩。
雙子繩系統(14-19)
雙子繩7~8mm,末端有兩個圓的標示,使用時將兩條繩扣入同一個固定點,較單繩更能
吸收衝擊力,兩條繩同時被割斷的機率也較低。缺點是繩子容易糾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