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地心引力:Steven Price

作者: KoalaLin (林紙鶴)   2014-06-06 00:37:01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28407820.html
地心引力:無聲邏輯情境下的黑暗配樂該如何展開?
人類對外太空總保持綺麗幻想,於是有了《星際大戰》、《星艦迷航記》;但外太空是神
祕莫測的,恐懼大於美好的結果造就了《異形》出現,若加了歡樂災難元素則變成《世界
末日》。在過去,太空科幻片就真的是「科幻」,時常以病毒、怪獸、幽靈、外星人當作
題材。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的《地心引力》(Gravity,2013),無非就
在挑戰「寫實版」的太空情境,讓觀眾體驗真實的太空是多麼危險跟恐怖;或許小朋友看
完電影之後,不敢再以太空人當夢想。
本片配樂人選是業界新面孔史蒂文普萊斯(Steven Price),曾於霍華蕭爾(Howard
Shore)、漢斯季默(Hans Zimmer)跟派屈克道爾(Patrick Doyle)底下做事,這陣子
才開始嘗試獨立接案。在案子開始前的會面中,對於導演想要他作出一番能契合太空無聲
環境的非典型動作配樂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導演也無意使用業界所謂的暫時音軌(temp
track)干擾電影想要實驗新手法的企圖心。
有了音響上的共識後,史蒂文普萊斯開始測試一些聲音效果,看是否能吻合劇情上的懸疑
跟緊湊感,以及太空「無聲邏輯」的情境。某程度而言史蒂文普萊斯的角色就跟電影音效
設計部門有重疊關係,因為以往電影配樂總在跟電影音效在打架,看誰聲音最大,尤其大
製作的商業動作片;但《地心引力》要的卻是兩者能緊密契合,且沒有明顯界線區隔。於
是專輯第二曲〈Debris〉便成了一個極佳範例。
這首曲子是描述電影一開始沒多久所發生的災難場景(從開演到災難結束的13分鐘一鏡到
底,堪稱全片賣點),此時觀眾能聽見的,僅有太空人與休士頓的緊急對話,與普萊斯的
配樂;殘骸高速衝擊太空梭的「音效」,只剩下低頻震動來點明物體的撞擊瞬間,不見以
往太空科幻片轟轟碰碰的龐然音效。即使如此,這場戲依然讓人驚心動魄,寫實地讓人頭
皮發麻,並不會因而缺乏東西被毀滅時的「娛樂感」,畢竟觀眾還是比較喜歡看片中的物
體遭到破壞。
雖然〈Debris〉充斥普萊斯稱之為「非典型」的電子聲效,缺乏起伏的旋律性,不過你依
然可以感受這之間的節奏排序,它還是有傳統語法的音律結構,如類似低壓銅管的兩音階
變化、女聲的飄渺合音。我個人相當喜愛〈Debris〉,甚至更勝專輯末段令人振奮昂然的
樂曲;很少有這種沒有旋律性、只剩聲效堆砌的樂曲,能讓我這麼欣賞的,且還是精準切
中影像撞擊點、身兼太空無聲環境下的戲劇化配樂。
下首〈The Void〉為描述女主角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差點迷失窒息在太空中、
僥倖被男配角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救回來的驚險過程。它聽起來像是缺少強拍
節奏的〈Debris〉,情緒依然黑暗糾結,兩音階變化則不斷重複著;有趣的是樂音裡面混
合著無線電訊號的調頻聲,十分微妙地帶出珊卓布拉克當下所面臨的首次危機處境,曲子
最後再以突然增強的reverse音效收尾。像這種突然極度寧靜下來的設計就成了《地心引
力》的外顯特徵,序曲〈Above Earth〉、〈Atlantis〉跟〈Gravity〉都有安排,像是《
全面啟動》的〈Time〉結尾。
聽了大約13、14分鐘,普萊斯終於將主題旋律端出來,也就是〈Don’t Let Go〉的開場
,但隨即又進入渾沌陰暗的〈Debris〉形貌。這首是太空人遭遇的第二次致命危機,節奏
亦愈趨強烈緊湊;由於劇情安排,犧牲在所難免,樂曲中後段的情緒正如曲名「不要放手
」充滿悲傷跟不捨,大提琴效果此刻便發揮了極大功用。
此類關於女主角心境側寫的柔性樂曲,如鋼琴彈奏的〈Airlock〉、〈Aurora Borealis〉
,其實都在襯托出她在太空中無助漂流的絕望感,然而最讓人心痛、眼眶濕濕的是〈
Aninggaaq〉跟〈Soyuz〉。前者是女主角在跟地球上語言不通的男子無線電對話,與其說
在對話,不如是在跟最後一個能傾聽她的聲音告解,希冀能在生命最後餘光找到救贖;後
者則是短暫向觀眾露出希望曙光,卻又狠狠剝除美好期待的喬治克隆尼。電影最能觸動內
心的橋段,當屬短暫幾句對話的〈Soyuz〉,而普萊斯將之雲淡風輕,精緻細膩地緩緩烘
托出女主角心境轉念的關鍵。
倒數第二曲〈Shenzou〉是女主角努力自救的危機時刻,不少人聆聽《地心引力》最喜愛
的就是這曲跟下首終曲〈Gravity〉。就算這已是她面臨的第N次致命危機,但音樂已非〈
Debris〉那種要吞噬人的恐怖感,因為女主角「準備好面對接下來的旅程了」,而非再次
被動承受威脅,所以普萊斯將配樂張力拉至最大,並編混人聲合音、壯闊弦樂跟昂然的節
奏。聽眾就跟女主角一樣,忍受完太空這種闇黑無界的鬼東西,終能撥雲見日、踏上返家
之途。不過,熟悉好萊塢配樂局勢的資深樂迷,或許能感受到〈Shenzou〉跟漢斯季默三
音階旋律的重疊妙處,如《紅色警戒》、《珍珠港》、《全面啟動》等。但無論如何,普
萊斯顯然能以這首攻佔全世界影樂迷的心。
目前,他已奪下美國、英國金像獎的最佳配樂,對他日後發展我也抱持期待。然後,我想
再次強調整部《地心引力》最吸引我的,不是主流脈絡的〈Shenzou〉、〈Gravity〉也不
是〈Tiangong〉,而是〈Debris〉充滿思考與原創精神的音響設計。多虧艾方索柯朗對於
聲音的堅持,史蒂文普萊斯或許才能更大膽去執行這種無聲太空環境下的撞擊點構想。
2013 WaterTower Music/ WTM39478
Music Composed by Steven Price
Album Produced by Alfonso Cuaron and Steven Price
Orchestra Conducted by Geoff Alexander
Principal Viola: Vicci Wardman
Cello Soloist: Will Schofield
Glass Harmonica: Alasdair Malloy
Organ: Philip Collin
Vocals: Lisa Hannigan
Recorded & Mixed by Gareth Cousins at Abbey Road Studios, London
Music Edited by Christopher Benstead
Mastered by Christian Wright
01. Above Earth (1:50)
02. Debris (4:25)
03. The Void (6:16)
04. Atlantis (3:43)
05. Don't Let Go (11:12)
06. Airlock (1:57)
07. ISS (2:53)
08. Fire (2:58)
09. Parachute (7:41)
10. In The Blind (3:08)
11. Aurora Borealis (1:43)
12. Aningaaq (5:09)
13. Soyuz (1:43)
14. Tiangong (6:28)
15. Shenzou (6:11)
16. Gravity (4:35)
71:52
作者: freiheitkino (無)   2014-06-06 19:35:00
關於暫時音軌這樣的術語是否能加註說明一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