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hatmen (Keep viewing brightly)
2017-05-28 02:53:39不管是不是有人有意見,但顯然現在各媒體的評價都是:2017是選秀大年。
為什麼?又選秀到底要怎麼分大小年?
首先,對於某個推文「大小年要事後看才準」,我的回應是:這句話大錯特錯。
大小年要事後看?那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要知道大小年,是選前就要探究的資訊,選秀
都選完了、甚至球員都長出一些樣子(不管長好長壞)了,再回頭看選秀大小年意義何在?
總管要事前得知選秀大小年才能知道怎麼操盤,才能預備到底要怎麼交易未來的選秀權,
難道所有攸關未來選秀權的交易都是每個總管隨便附送在交易內的添頭?別傻了。
的確不是沒有這種賭運氣的可能,但是如果能事先得知選秀大小年,絕對對操盤有更多的
價值。就像今年二月的季中交易截止日前,為什麼大家都把首輪選秀權抓得這麼緊,除非
真正丟出無可取代的超級球星(例如 Cousins),否則都不願輕易丟出選秀權?
因為2017是大年,這就是必須的資訊。沒有什麼事後看才準這種事。
你的確可以從事後去看那一年的選秀「是不是成果豐碩」,但是一般來說要討論的選秀大
小年不是成果是否豐碩,而是對於手握選秀權的球隊來說,這樣的投資值不值得。選秀後
考驗養成,選秀前則是決定你的選擇值不值得投資。
再者,大小年也不只是一體兩面,風險高/中/低、報酬高/中/低就已經是3X3 的排列組合
,當然的確可能存在「非大年」、「普通」、「非弱年」等等的評價。也就是說,就算成
果不如預期豐碩,也不該就從結果論打成「什麼大年?根本就是弱年,言過其實」。
2017為什麼是大年?因為評價是,那種潛力足以長成球隊當家主力的球員連一隻手都數不
完,至少有10個人有即戰力,幾乎確保前十順位的球隊或許有位置上的取捨,但幾乎不必
擔心會有太高的踩地雷程度,這種「低風險、高報酬」的素質,就是2017被評為選秀大年
的原因。
最後,就用一點個人印象,從風險與報酬的角度回顧近20年內幾次比較知名的選秀會。公
認大年的2003和2007就不必多說了。
1997:
結果來看,Tim Duncan、Tracy McGrady和Chauncey帶頭,出產三個 Big name的確不容易
,1996-97 球季許多球隊為了選秀而tank的情況也很明顯,問題1997在選前依然不被視為
大年,因為那一年就只有狀元很熱門,所有球隊只要沒有坦到狀元籤就認為是失敗,因為
Duncan和其他人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1999:
1999被視為大年,原因不是像2017這樣,可以挑中許多干城大將,但是1999的即戰力實在
太多了,Francis和Odom被認為有頂尖天分,但後來的確沒有長成超級王牌,但從Brand、
Baron Davis、Szczerbiak、Hamilton、A.Miller、Terry、Langdon、Posey,都至少曾被
認為低風險,是可用的即戰力,從後續看來這一排只有Langdon沒有站穩而已。而 Marion
這種選前較不像上述如此名滿全美,但有看過的人都認為非常可靠就看誰敢賭的例子,都
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2000:
毋庸置疑的小年,高風險、低報酬,絕對沒有某些推文所說「每年都大年」的情況。
2001、2002:
2001絕對不可能被認為大年,情況有點像2016,高中四少帶頭的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的
選擇卻是 Shane Battier這種天花板不高的紮實球員,至於2002年則是特殊情況,選前就
知道是長人深度很夠的一年,姚明、Gooden、Hilario(Nene)、Wilcox、Jeffries等較為
人知的是長人,高風險高報酬的Amare Stoudemire也是長人,側翼僅 Mike Dunleavy Jr.
和Caron Butler,後場更只有Jason Williams(jay Williams)和可能有轉型障礙的Wagner
,也很難被視為質量兼具的大年。
2004、2005、2011:
2004稱不上大年,因為從首輪中段開始就會面臨許多賭注,即戰力的程度不高,但也不算
是弱年,因為中段開始會進入高風險高報酬的階段,不像2000年期待感那麼低。2005年就
是特例,和2002相反,後場深度量多質精,三大控衛不說,中後段還有McCants、 Jack、
Hodge、Garcia、Head、S.Stoudamire 這些NCAA時期聞名全美的後場,以這個程度,絕對
不是弱年。後來的2011年,由KI、Kemba Walker、Fredette、K.Thompson帶頭,後場深度
好,但整體深度更不如2005,Kawhi Leonard 選前根本沒有這麼高的天花板,這傢伙進職
業後的成長只能說驚人。
2006:
雖然沒有2000這麼慘,但其實是小年。當年連手握狀元籤的暴龍,都面臨不知道有無絕對
人選的情況,Aldridge、Roy、Gay、Foye算是安全牌,Bargnani、Tyrus Thomas是高風險
高報酬的選擇,Morrison和Redick兩大射手各有防守和身材的缺陷,其他多半沒什麼天花
板。
2009:
當年選前的評語叫做「BG & PG」,Blake Griffin是狀元不二人選,在他之後是一整排的
控球後衛,Rubio、Tyreke Evans、Flynn、Holiday、Lawson、Teague、Darren Collison
都赫赫有名,側翼則是DeRozan和Harden,內線深度較差,但整體已經算是大年了。
對了,還有一個大學時期投射能力就震驚全美,只是顯然要轉控衛,僅剩那麼一點點疑慮
的Stephen Curry。
2010:
情況和1997有點接近,同樣有人為了狀元籤在坦,但這次連榜眼也有點價值,整體深度不
夠,但比較能放心的人比1997年多,Wall絕對是值得狀元籤的王牌控衛,Turner的天花板
不高,但大學就有全能雛形,順利的話是明星副手(當然後來沒有養出來),還有天賦驚人
的Cousins、助Butler大學闖進錦標賽決賽的Hayward。George的情況則和99年的Marion類
似。
2012:
2012被認為是大年,但情況比較類似1999,AD是無庸置疑的超大物,Drummond是還很 raw
可是潛力無限的怪獸,Robinson天賦亮眼卻需要養成,最重要的是,MKG、Beal、Waiters
、Barnes、Lillard、Rivers、Ross、T-Jones、Henson、Sullinger 都是至少值得進入陣
容輪替的成員,風險不高。
2013、2014:
很顯然從近期的爭論裡,這兩年的評價和預估落差最大。
2013選前被認為是弱年,因為幾個樂透前段的選擇都不好看,原本最具有狀元身價的Noel
竟然受了大傷,到最後騎士選了個連新秀合約都不算順利走完的 Anthony Bennett,但是
可怕的來了,中後段高風險高報酬的選擇完全往高報酬的方向前進,Gobert變成頂級護框
巨神兵不夠誇張,Antetokounmpo 居然衝到比當初預期的高報酬還要猛,甚至比2014幾個
高天賦的天才還要搶眼。
2014被認為大年其實是低風險高報酬的最佳體現,Wiggins是發展不如預期,Parker 是三
年裡提前掛了兩年,Embiid等到今年才蜻蜓點水,但一來受傷原本就不是可以預期與應該
被評估的風險(除非早就是injury prone),整體而言這三大巨頭都是低風險高報酬的程度
,一度和前三人齊名的Randle也非省油的燈,Gordon、Exum、Smart、McDermott不是安全
牌就是有高天花板,Payton、Hood、Stauskas、LaVine也都有期待空間。只是相較於13梯
那些高風險高報酬全部兌現,14梯的發展普遍不如預期,就比較無奈了。
2015是長人深度夠,但並非毫無風險,論大年程度,莫說和2017相比,可能也不如99、09
、12,2016只有前兩順位稍有點樣子,其他整批都是高風險,大概只有一半有高報酬,根
本不可能是大年。
以上一點意見。
專業推明年如果有新聞說Michael Porter像KD,又有人會噓年年大年了XD
作者: a09898966656 (游肥) 2017-05-28 14:30:00
14梯當初是吹成03後最大年 現在看來雖然整體不差看還是跟大家當初的期待有一定程度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