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男子跳高選手助跑起跳後質量重心離地的極限?
國立體育大學 Jetlin
跳高時人體的跳躍高度是由三個垂直距離的總和所決定的,
跳高技術理論基礎公式(張志銘,1993):
H=H1+H2±H3
H—能夠跳過的橫竿高度
H1—起跳時人體離地瞬間身體重心的高度
H2—通過跳躍使人體重心升高的高度
H3—人體重心騰起的最高點至橫竿間的距離
以一個跳220cm的選手來說(大約是國內最佳成績),
身高約略190cm,身體質量重心約為104.5±5.7cm,
(參考何維華等人(2004)的以MRI法建立台灣青年男子人體肢段參數之研究而設)
也就是說H1大約為98.8cm~110.2cm,
以H1值來說,一個跳高頂尖好手,
質量重心應該是比國內男子平均值要高許多,
但因手邊沒資料,不敢亂推測,
所以使用何維華等人(2004)的以MRI法建立台灣青年男子人體肢段參數之研究而設定。
H3值在接近極限的跳高成績時,
幾乎可以說剛好過竿的狀態,
我設為H3=5cm~10cm(7.5±2.5)應該算是合理的,
以H3值來說,技術越好者H3值越大,
但已經是接近國內記錄的成績,
H3值相對來說應該很小。
H=H1+H2±H3
套上推估出來的數字後,公式變成:
220=104.5+H2+7.5
H2=108,加上前面的一些誤差值,
最多大約再加10cm差不多,
以一名國內頂尖跳高選手來說,
"推測"起跳之後質量重心會提升108±8.2cm。
PS:
質量重心離地不等於一般人量的垂直離地高度,
應該說會略小於垂直離地高度,
因為以NBA量垂直離地高度的方式,
還要考慮在空中延展所提升的高度。
也就是說108±8.2cm還可以再往上加個幾公分,
但加多少我沒有實際資料,不敢亂推測。
參考文獻:
張志銘(1993)。國內優秀背向式跳高選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15期,
239-261頁。
何維華、李超群與相子元(2004)。以MRI法建立台灣青年男子人體肢段參數之研究。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24(S),S1-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