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鉅片 out ! 微電影 in !

作者: walkable (按摩男)   2011-08-27 03:37:30
2011-08-21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新媒體環境下的「微時代」來臨,不僅是微小說、微博盛行,微視聽的文化消費形式也
逐漸蔓延開來。例如伊莎貝爾喜餅《12星座》廣告就是因為分眾化計策成功引起網友產生
興趣討論;薇閣汽車旅館請來廣告名導操刀製作的《薇閣小電影》,短短三週內就吸引26
萬人次造訪其官網觀賞,也讓薇閣在以往被同業視為淡季的農曆年間,出現了大排長龍的
車潮……在對岸,微電影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不管是導演小試身手或是視訊網站謀求出
路,微電影似乎已經成為影片製作的流行手段之一。
 去年某知名車商耗費鉅資打造「微電影」巨製《一觸即發》,僅有1分鐘半、不同於動
輒90分鐘以上的大片,男主角吳彥祖說:「只有90秒,既要有內心戲,還要有動作戲,其
實挑戰還是挺大的,對演員瞬間的爆發力要求很高。」除了巨額投入和金牌班底,全片也
是好萊塢大製作;但觀眾無需花錢買票進影院,就可以在央視及各大視訊網站免費欣賞這
部微電影。看起來,微電影更像是視訊短片的「升級版」──更精良的製作、更豐富的情
節,還有客戶更積極的參與。
 微電影 定義
 微電影是指經過專業規畫製作,有完整故事的迷你短片,具備「微時放映」、「微週期
製作」和「微規模投資」等特徵:短則幾十秒,長可至數十分鐘;製作時間1天至數周就
能解決;投資門檻低,數千至萬元即可搞定;而且微電影大多在網路、3G手機、平板電腦
等新媒體平台播放,可隨時隨地下載觀看,普及度遠大於傳統電影模式。
 早在2001年,香港參與打造了片長只有11分鐘的影片《車四十四》,儘管當時迴響不大
,仍被視為微電影之濫觴;直到2010年微電影才逐漸盛行起來,例如香港導演彭浩翔監製
,聯手周迅、余文樂、張靜初等明星製作的《四夜奇譚》系列在網路首播,獲2.1億人次
的點閱率。其他像是演員徐崢製作並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誕生》、姜文執導的《看球記》
、酷6網製作的《青春期》……這些只是微電影的一小撮。大陸近年甚至出現「微電影節
」,比照一般影展規格舉辦,就是希望讓這個「後起之秀」能夠走出影界新趨勢。例如「
中國(北京)國際微電影節」就走進大專院校灑下種子;網易主辦「2011網易微電影節」
,以線上廣泛徵集、專業評委選拔等方式評選出優秀作品。
 過去10年來,微電影從萌芽到成長,出現了兩條分化道路:一部分仍然保持了發展初期
的模樣,為草根創作者或普通演員搭建一個新平台,另一部分則利用了「微播出平台」特
點,把微電影打造成「電影般的廣告」,在網路上創造影片點擊率,進而達到廣告收益。
例如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把商業廣告和微電影形式巧妙融合,被媒體和業界人士稱
為「不是廣告的廣告」;微電影《閨蜜》則由演員李冰冰講述自己的「閨蜜」故事,其實
也是其主演的電影《雪花與秘扇》造勢。
 名主持人蔡康永執導演筒的處女作《縱身一躍》,找來黃立行、周迅等人演出,他坦言
在短時間內創作就像讀140字的微博一樣:「微電影真的太微了,每個人分配到和表現的
空間會受到限製。」曾拍過《街角的小王子》的導演林孝謙談到自己的首部微電影《你好
,謝謝》時,也說「這是一種火力密集拍攝的手法,演員得更用心思發揮演技,因此挑戰
也更難。」至於微電影是否能有所收益,他認為現階段「都還是在碰撞中找可能。」微電
影雖然製作成本偏低,但由於篇幅有限,「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創意人員必須
在緊湊的時間內講出精彩的故事,導致編劇、導演及演員耗費的心力可能反而比長片更多

 微電影 廣告之惡
 微電影導演梁巍說,微電影實際上更像是為了吸引投資而推出的「噱頭」,有了此「噱
頭」就能吸引點擊率,也能吸引廣告商投入製作;更有業界人士直言,微電影其實就是一
種「高級廣告」,最終目的是為了傳達品牌理念。
梁巍解釋,如今的微電影多少帶有廣告成分,這既是為了微電影融資,也是為廣告傳播開
拓一個全新途徑。除了平台、規格可能無須與大型電影一樣,最大的不同在於微電影是「
商業性質」偏重的內容服務;微電影往往賣的是一種產品,也許是品牌、商品或形象。
有人認為微電影就是加長版的電視廣告,梁巍指出,兩者在製作方面可以如此理解,但前
者內容具自主傳播性,後者則是強制投映。廣告導演吳國勇說,「如果整個行業是以這種
觀點去製作、發展微電影,其生命力不會長久,因為電視廣告強調產品訊息的傳播,忽視
受眾主動吸收的意願;而微電影真正的土壤來自於新媒體(主要是網路),新媒體觀眾最
關心者就是吸引人的內容,這種『夜用加長』版的廣告最終會遭唾棄。」
微電影正朝向一個新興行業的趨勢邁進,無論是與普通的電視廣告或真正的電影相比,微
電影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人們不需嚴格界定其長度與內容,表達方式百百種,監管制
度鬆,無疑賦予創作者極大的自由。另一方面,微電影的特點也跟網路媒體相契合。首先
是廣告客戶很難把如此長度的影片拿去電視上播放;其次,網路的病毒式傳播有利於微電
影散布;此外,微電影之興也與諸多視訊網站目前大力推廣的「自製劇」發展方向不謀而
合。
微電影來勢洶洶,最大的助力來自於相關媒體技術──網路視訊平台的成熟發展。在廣告
主開始青睞微電影的同時,影片網站也早就在此布局。自從中影集團聯合優酷網共同出品
的「11度青春」系列短片之一的《老男孩》在去年底引發熱潮後,各大視訊網站紛紛開始
搶攻這塊市場。中國幾大視訊網站都推出了原創網路影片拍攝計畫,其中不乏大投資、高
水準的微電影:今年年初網易推出《明星微電影》系列策畫,邀請10多位明星加入拍攝陣
容;優酷網請到張亞東、包小柏兩位音樂人,以及羅永浩、呂惠洲等廣告導演,打造《幸
福59厘米》;搜狐則推出「7電影」計畫,由黃磊、張默等人各拍一部微電影;新浪則宣
布啟動微影片戰略,藉微博平台發展「有價值的短片」。特別的是,土豆網自製網路微電
影《愛上微笑》近日開鏡,除了找上中港台藝人演出,更首度來台取景。
梁巍分析,視訊網站熱衷於微電影開發的原因有二:一是正版影視劇購買成本上升,網站
必須透過自製劇來提升原創能力,形成差異化競爭,保持網站流量;二是自製內容也可以
透過置入性行銷,獲取獨家的廣告合作資源,保證網站營收。「雖然現在以微電影為代表
的自製內容還無法形成規模盈利效應,但這一領域的盈利前景是被業內所公認的。」
盛大網路旗下影視公司華影盛視推出「美我網」,定位為「中國影視原創者開放平台」,
並同步推出iPhone、iPad等使用者端版本。該網站主打微電影,目的在促成微電影與原創
文學的攜手合作;華影盛視已透過盛大文學向不少暢銷作家發出邀請,將以開放、參與的
方式讓原創者共同參與、完成。此外,網路遊戲也開始借助微電影行銷。盛大遊戲出品的
《星辰變》是網遊業第一個涉足微電影的產品。目前盛大遊戲已拍攝3部《星辰變》題材
的微電影,總投資超過百萬元人民幣。
針對微電影的流行,新銳導演李紫超指出:「微電影藝術正好彌補和滿足了時代快速發展
中人們對電影、電視劇內心的空白。尤其是多媒體、3G手機等平台的應用,更為微電影提
供了廣闊前景和發展空間。」微電影以「微」見長,主打招式還是在於快餐式、零碎化的
娛樂消遣;跟傳統電影相比,「濃縮版」在必要的故事背景交代、氛圍渲染、起承轉合方
面無法相提並論,更遑論應付那些跨時長、情節複雜的片子。如此一來,可能會在滿足觀
眾的審美需求上大打折扣;再者,由於製作相對簡單,進入門檻較低,作品拍攝和製作水
準容易出現良莠不齊的狀況。
從電視台到電信營運商,從影視製作公司到唱片業者,人人有各自的資源和理由加入此行
列。有評論指出,微電影門檻雖然不高,但隨著傳統媒體開始涉足新領域,真正有競爭力
的新媒體很可能還是得需要跨媒體的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製作,以達到效果。
儘管微電影呈現欣欣向榮之勢,但業界擔憂未來出現「泡沫化」的機率不小。「不難看出
,微電影的流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並沒有嚴格的審查機製。」梁巍就指出,目
前微電影的拍攝和播放管道皆基於網路平台,不需經過過多審查,這使得許多無法上電視
的內容,都紛紛以微電影的形式湧向網路,久而久之,數量和品質都將無法控制。如此一
來,不出兩三年必然會引發國家相關部門的注意,進而相關政策的出台也是必然,「這提
醒廣告主和視訊網站,不要過於盲目拓展微電影項目。」
而今,微電影以濃縮版之「微」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固定模式,使得電影藝術走下神壇,走
出戲院,以更平易的姿態走進人群。繼微博熱之後,微電影的火熱已然初見端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